受访者:王建硕
采访者:朱恩民,链捕手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总少不了质疑的声音。今年 5 月以来,加密行业出现了新的“抬杠者”——王建硕。连续 3 个月,他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和行业媒体向加密行业频繁开炮,密集输出自己的质疑和判断,典型观点包括 “Web 和 Web3 的关系就是雷锋和雷峰塔的关系”、“Web3 不是互联网的下一个版本”等等。
王建硕是一个专业喷子吗?显然不是。他有许多身份标签,他是河南省高考单科状元、百姓网董事长、前微软和 eBay 员工。早在 1995 年他还是一名大学新生时,就开始接触和研究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也是 IT 评论者、专栏作家,是中文世界最早的一批Blogger,自 2002 年就开始撰写中英文博客,对诸多领域均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除此之外,王建硕最近多了两个标签,Web3 小白和抬杠者。出于对区块链技术浪潮的感知和兴趣,他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研究,并基于逻辑和事实,对加密行业的名词混淆、认识误区、以讹传讹等现象提出质疑与判断。
8 月下旬,链捕手邀请王建硕进行一场对话,在近 2 个小时的对话过程中,王建硕的坦诚、平和以及爱打比方的习惯令人印象深刻,他对词语有着特别的洁癖,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建硕,而不是王老师,也会拒绝回答自己没有深入思考过的问题。
在与王建硕的对话中,链捕手试图呈现他研究区块链以来发现的加密行业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他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以及他对于行业发展的建议与思考。以下是对话全文。
王建硕参加大理瓦猫之夏活动现场。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王建硕
链捕手: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加密行业产生好奇的,驱动你产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王建硕:我对加密行业的关注不算特别早。最早在比特币诞生之初,也下载过钱包,试过拿自己的电脑挖比特币,但是非常快就抛掉了,没再继续关注。下一次关注大约是在 2017 年或 2018 年,基本上了解了一下比特币最基础的运作方式、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等等。我真正投入较多时间是在今年 5 月左右,这跟我重新写公众号文章有关,想对一些话题进行深入研究。
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总有一种人叫做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包括我在内,本性就会对一个新的技术和趋势感兴趣。
链捕手:接触加密行业以来,你一直在对 Web3、元宇宙等新名词提出质疑,这些新名词有什么问题?
王建硕:像任何一个新行业一样,加密行业里新出的词太多了,但都还没有具体的定义。尤其是在发展早期,大家特别喜欢去听新词,并且听完别人的解释之后,就有赶紧给别人讲的冲动,但其实是在以讹传讹,把很多的错误继续传递了下去。
在我看来,Web3 是一个很不准确的词,基本给人暗示了两件事情:第一,Web3 的本质是 Web,这是本质错误;第二,Web3 是 Web 的第三个版本,或者说 Web3 是互联网的下一个版本,这就更加是无稽之谈了。
元宇宙这个词也起得太大而无当了,其最大的问题是信息量太小,说了跟没说一样,我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对我来说,元宇宙只表达了 1 比特的信息,也就是新和旧的区别,我一直把元宇宙理解成“新东西”。到现在为止,所有用到元宇宙的场合,如果你把它替换成“新东西”,也不影响你的理解。例如大理元宇宙研究院,其实就是大理新东西研究院,似乎任何新一点的东西,都可以放到元宇宙里面。
链捕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名词概念模糊?
王建硕:每个词都有变大和泛化的趋势,将词变大其实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当一个词变得越大,就是把越多相关的人聚集在一起,投资者、创业公司、客户等等,市场也就变得更大。
例如元宇宙,其实就是 Facebook 起的一个营销词语,但很多人却拿市场的词语去描述世界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Facebook 本来想做一个 VR 世界,但偏说是做元宇宙,这虽然符合Facebook 的利益,但是不符合全社会的利益,我们所有人都被 Facebook 牵着走了。
2021年12月,Facebook 正式改名为 Meta,向元宇宙进军。
另外,面对如此新的领域,人是需要找到共同点的,需要找到和自己相似的人,这就必须要用一种最有效率的方式。而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在服饰、语言等方面做一个标记,不用说话或者正常说话,只要让别人远远一看,或者听任何一句普通的话,就把信息传递出去了。这也就是所谓的行话。现在许多行话其实都是用某种方式去修饰语言,这种修饰可以有效地传递一些信息,高效地让互相从茫茫众生中认出同行。
链捕手:这是在有意设置门槛吗?
王建硕:我不认为这是门槛。这些新词语的使用只是在界定你是不是道上人。什么是道上人?就是你会了他的语言体系,你就和他是一路人。这是一种语言体系的争夺过程,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区分同类人。这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出一个人在圈里待的时间,判断出他在圈内的段位。
在币圈,其实大家希望努力地提高沟通成本,而不是降低沟通成本;希望让你不懂,而不是懂。这造就了一个极高的进入门槛,其实也符合币圈人士的利益。例如,如何用最快的方式表现出我比你更加资深?如果在聊天时,一句话的 10 个词中有 8 个词你都没听说过,你是不是就迅速地知道了我的段位?
对于听的人,他就努力学习这些新词汇,在三个月之后,终于可以像老前辈一样说话的时候,他也就奠定了在这个行业里的地位。说白了,这就是语言垄断,就是不好好说话。例如,币圈里的 Good Morning,非得说成 GM,为什么要缩写?
链捕手:你曾发文质疑 DAO 的种种迷惑行为,请具体谈谈你对 DAO 的质疑与困惑。
王建硕:DAO 存在使用泛化的问题,拉饭局、建微信群……就说组了一个 DAO。而关于 DAO 的最大误区是,DAO 是公司的下一个版本。这个答案显然是错的,DAO 不应该是公司的下一个版本,而是兴趣小组的下一个版本,或者说公司是 DAO 的下很多个版本。从功能上来说,公司阉割掉 90% 的功能以后才可能是 DAO,我没见过像公司一样成功的 DAO。
在我看来,公司是爱马仕,DAO 是塑料袋。公司的发展已经很完备了,唯一的问题是太贵,组建公司需要注册资本、员工招聘、组织管理等成本;而 DAO 则很便宜,适合初级组织使用。DAO 作为一个兴趣小组,大家来用一用挺好的,但是千万不要对它有过多的幻想,这些幻想是没有价值的。看到 DAO,就应该看到增强版的 Reddit、知乎、即刻或者天涯。
大家现在对 DAO 的热衷纯属追热潮,绝大多数的 DAO 其实没有意义,没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在上面。现在组织的 DAO 其实就是兴趣小组,人类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兴趣小组吗?这其实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我对 DAO 一直困惑的问题是,DAO 到底有什么用?它的产品市场匹配度在哪里?这特别像 2005 年的 Wiki,当时几乎谁都搞个 Wiki,Wiki 给人带来的冲击不低于现在的 DAO。但是到现在为止,全球的 Wiki 基本上全死了,只剩下维基百科。
因此,现在所有人一窝蜂地都去做 DAO,然后很快全都死掉,这可能是 DAO 的宿命。我绝对不怀疑在整个 DAO 里面,最后可能有一些有用的 DAO,但是大多数的 DAO 有什么用呢?
链捕手:你如何看待加密市场泡沫现象?
王建硕:老实说,我不理解什么叫泡沫。我曾经把整个 NFT 或者 Web3 领域称为一个冲浪场,适合在这边玩耍的“专业泡沫冲浪者”,他们可以从很多人的手里面挣到很多钱,但是大多数的人在里面是输钱的。
NFT 和区块链,现在似乎不是泡沫,它本来就是这样子。不能说你去赌场赌钱,把钱赌输了以后你说泡沫破裂了,它的设置机制就是让有人赚钱有人输钱,这不是泡沫。把现在的熊市称为泡沫,可能没有看到它的本质。它的本质就是一些专业的人把不专业的人的财富合法地转移到他们手里而已。
链捕手:这算是割韭菜吗?
王建硕:这不叫割韭菜。如果说割韭菜,似乎割韭菜的镰刀存心不良,镰刀是坏的,韭菜是无辜的。其实恰恰相反,就是有能力的镰刀赚专业的钱,没有判断能力的投机者亏钱,很难说哪一个在道德上占据制高点。
我不喜欢韭菜这个词,好像韭菜无需承担责任。其实是你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你在对风险把控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只要宣称自己是韭菜,就好像自己是完全的无辜,这是不对的。
链捕手:关于 NFT,除了投资属性,其实很多人也看重其对个人形象的增值,这样有价值吗?
王建硕:是有一些价值的。为什么会是图片?因为现在每个人的头像被人看到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手腕上面的表被别人看到的时间。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不太想去买一块劳力士戴在手腕,而是想去买一个猴子放在自己的头像上。
但是对于包括猴子在内的大多数 NFT ,我一直认为赌博属性高于价值属性。NFT 其实是一个非常合法的赌场,赌场也是有价值的,大多数人都是花钱去买乐子的,NFT 有时也提供这样的价值。但是大家要很清楚地知道,你买到的是快乐,而不是挣钱,要挣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链捕手:你是如何发现加密行业问题的?又是如何学习加密行业的新知识?
王建硕:我的观点不是来自 Web2 或者 Web3 领域的人。老的互联网人中,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 Web3。Web3 的大多数人也都非常的话唠,但是你会发现,所有人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几乎没有变化,因为他们的信息高度同质。
我其实没有更多的信息来源,也不是读了什么,我只是凭着最基础的逻辑和事实,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逻辑问题。所以,我现在变成了一个专业抬杠的人,对于大家的一些看法,我只是静下心来研究到底是不是这样。
我自己用的方法是《Things Explainer》的作者 Randall Munroe 的方式,用 1000 个最简单的词汇去解释最复杂的事物,不允许使用复杂的大词、新词。听到任何一个词语,试着拿 1000 个最简单的词去写一遍,当你写第二遍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真实情况会浮出水面。这是一个天然的工具,逼迫你找到新事物的本质。我很推荐这种方法,这可以帮助你想明白许多领域的事情。
例如,我用自己悟出来的方式去理解 Web3 后发现,Web3 原来是全球一张大表,并不是下一代互联网,应该用 Table 替代 Web3 这个词。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这么多的聪明人,没有人真的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也看过很多加密领域的文章,老实说真看不懂,不明觉厉。从我个人而言,我只能说自己学识浅薄;但从整个行业来说,要是别人都看不懂,那就应该是作者的问题,而非读者的问题。检验一个人是否理解概念的最基础的方式是,是否可以将其不断分解。
链捕手: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进入加密行业学习,他们需要注意避免哪些问题?
王建硕:这一次区块链的浪潮,尤其是所有进入者的状态,跟1995年刚进入互联网,尤其是 2005 年刚进入 Web2.0 热潮的人的状态是很像的:都很年轻,对未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象,甚至有点飞蛾扑火式的。
现在很多人组了很多 DAO,做了很多区块链项目,讲了很多。你会发现他很有热情,但老实说一定work吗?真的不见得。但是大家觉得只要开心就好,这是年轻人独有的一种特权,开心就好。就像很多年轻人去搞音乐,搞 party,也不是为了什么,就图个热闹。
我在经历的这几场技术浪潮中,看到了非常相似的东西,那就是年轻人在其中充当探索新事物的主力军角色。只不过以前我是作为最年轻的那一群人,到现在年纪稍微大一点,但看到的都是同一批人。技术也一样,每个新技术诞生之初产生的混淆,大家都不懂,其实都挺相像的。历史一直在轮回,一遍一遍的再来一遍。
至于建议,我无意当任何人的导师,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给别人做建议。因为我相信,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应该远在我之上。
但问题是,加密行业的许多人,学习的不是区块链技术本身,而是学会了一个社区里的人怎么说话,动辄要共识、去中心化,但是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没人知道,说的人不知道,听的人也不知道。大家觉得用这种新的语言说话很酷,就觉得自己知道了,骗了所有的人。
学会语言其实并不难,但是学会一个东西是很难的。很多人学习新东西时,学到名字就以为学到了这个东西,但实际上差别大了,简直是天壤之别。往往学习的仅仅是一套新的语言,而不是学会了这个东西本身。其导致的最大风险是,这些新人说起话来也跟那些老前辈一样酸不溜秋、晦涩难懂了,已经放弃了自己说人话的能力。他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脑子里面空空荡荡,和三年前入圈的时候一模一样。
链捕手:作为一个互联网原住民,你如何定位自己在 Web3 领域的角色?你在研究区块链时的心态如何?
王建硕:直到现在,我肯定标标准准是个小白,但我一点也不掩饰自己是小白。我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的是,我对自己是否理解一个东西是有要求的,如果我不能用自己特别简单的话把它给清楚地描述出来,那我就承认我对这个东西不理解。面对讨论的区块链内容,我是很轻松和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我没听懂,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
其实我有点像一个研究员或者学习者,觉得这件事情很好玩,要去搞明白是怎么回事,暂时还没有特别强烈的压力,说我一定要干点什么。我的心态比较平和,这来自于我知道区块链是一个必然来的大潮,大潮其实很慢的,比我们想象的慢。
我现在只是希望用简单的词去把现有的东西理清楚,其实并没有前瞻性。因为前瞻性是说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可以有很多猜测,但是谁能那么自信地说知自己知道未来呢,反正那么自信地知道未来的人都输得很惨。
很多年轻人因为是平生第一次经历,所以有非常多美好的幻想。我在研究思考的同时,也会给大家适当地泼一点冷水,这件事不是像你想象的一定是这么发生,但即便是不这么发生,It’s OK. Go ahead,大胆地走吧。也不能把冷水泼到让人家什么事不干,这也不合理,你凭什么说你是对的呢?只不过从大概率的角度,在这种早期的时候,大多数的东西其实是不 work 的。当知道了这些之后,其实做事情会更加从容,不会那么患得患失。
链捕手:你如何看待目前区块链行业的发展阶段?
王建硕:如果以互联网的经验来看,我会将区块链目前的发展阶段比作 1993 年的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在 1994 年才诞生浏览器,在此之前所有的互联网应用,基本上都没有活下来的。回看早期的 FTP 协议、Finger 协议……无数的协议,但只有 HTTP 协议是有价值的,其他大多数协议都死掉了。现在你可以想象不用浏览器的互联网吗?
区块链现在就像 1993 年浏览器出现之前的互联网,连主赛道都没有出现,至于什么时候能跨到 1994 年,可能要过好多年。现在出现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各式各样的应用,正是因为它的多样性过高,你就会发现 99% 应该会死掉,大多数的项目都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前途不是因为项目本身的问题,而是由我们所处的区块链发展的历史阶段决定。
这并不是泼冷水,正如 1993 年之前的互联网,虽然产品和技术没有留下来,但是所有的人都留下来了。所有的人还是那些创业者,即便是一个项目失败了,还有其他的创业机会。
链捕手:区块链的发展周期会经历多久?会比互联网更快吗?
王建硕:从互联网的发展经验来看,整个互联网的技术革命到现在基本落幕了,可以说横跨了 25 年甚至 30 年,在中国应该是横跨了 20 年。
区块链的发展可能会比互联网快,但不会快很多。你知道互联网为什么花了 20 年吗?正好是一代到两代人。一个新东西,有时跟技术无关,就是靠人老去,新的人长大再来一遍。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单纯是技术发展史的事情,就是要这么多的时间。
链捕手:研究 Web3 之后,你觉得会对现在的互联网有影响吗?你是否有创业或投资的想法?
王建硕:没什么影响,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Web3 是叠加在现在的互联网之上的,不会替代现在的互联网,甚至从短期来说,不会影响现在的互联网。两个世界各自运行,跟平行世界一样,暂时不会产生交集。
我一直在看有什么机会,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很明确地想要干点啥,暂时也没有投资的想法。我现在了解的肯定还不够。很多人做投资或者入场,着急往里面投钱,其实说白了,他就是赌场里给别人送钱的人,但是他以为自己在投资。我虽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意愿去把别人的钱合法地放到自己的钱包里,但至少我有自知之明,不要让自己的钱因为自己的自大,合法地放到了别人的钱包里。
链捕手:目前 Web3 领域的创业者有哪些普遍误区,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王建硕:很多人以为 Web3 会替代互联网,准备拿 Web3 把现在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重做一遍,这个是错误的。如果是同质的东西,在每一个新的版本上,都需要再做一遍。比如互联网,从 PC 到移动,很多东西值得再做一遍。
如果坐时光机回到互联网发展早期,别那么着急去创业,因为那个时候要解决的大多数的事情,到了 2005 年自然就解决了。在此之前,你再努力也解决不了。其实一个个的大潮,不断会有新的机会,也不用那么着急。对于一个非常投机的东西,它可能是转瞬即逝的,但是对于像区块链这么大的技术浪潮,找到合适的时间切入点比最早切入要更加重要。事后来看,其实很多事情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就对了,当时你不知道,但后面你会知道的。
链捕手:Web3 领域现在应该重点做什么?
王建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家依然不知道区块链能干嘛,我们非常确定它在技术上提供了什么可能性,但对于具体能干嘛,还没有答案。
现在唯一该做的事情是服务好 Web3 从业者,不要去考虑任何非 Web3 从业者作为客户,这是我的基本判断,虽然并不是很有自信,但我隐隐约约觉得这样是对的。因为现在连 Web3 的从业者都服务不好,将来怎么服务更多的人呢?
你看现在的 Mirror,虽然是一个写作平台,但上面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关于区块链的,写小说在里面根本没有用户。这都很正常,因为在一个新的领域,只有这些人关心这个领域的东西。
链捕手:最近你也去大理参加了瓦猫之夏活动,并发文表达对 Dalifornia 的遗憾与期待,你如何评价这次活动的意义与影响?
王建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区,非常开心可以跟大家聚会、聊天。从知识领域来说,我获取的相对有限,因为所有相对严肃的分享后来没办成,大家更多的是在社交,当然这也很重要。
这次活动蛮特殊的,是 Web3 在中国第一次举办这种规模的会议,以前可能也有,但是像这么多的理想主义者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从人的感觉方面来说,这次大会的参与者会奠定未来十年在中国 Web3 行业的地位。
瓦猫之夏活动,特别像 2005 年我和朋友组织的中国网志年会(China Blogger Conference)。这次活动对中国 Web3 从业者社区的影响是深远的,注意我说的不是整个 Web3,对 Web3 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
在大理时,很多人拿大理和加利福尼亚类比。大理和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的湾区有蛮多的相似性。就自然环境而言,从气温、降雨量到地理位置都很相似,地形简直是一模一样。就人文环境而言,加州更强一些,7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淘金热,之后孕育出高科技公司以及硅谷。大理目前走到了湾区的前面一部分,一些艺术家和生活爱好者,还有一些数字游民等,都冲到了大理并住下来了。
在我看来,大理最为可贵的地方,不是本地社区,而是这一群有能力、有想法、喜欢创新的新移民,这个群体对于任何国家或城市都是最大的宝藏。大理现在暂时有这样一个领先优势,社区中弥漫着一种友好的氛围。
不过,我认为大理只有极小的可能性会成为下一个旧金山或者西雅图,即使有,也至少需要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我也不认为大理会成为科技中心,因为科技中心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有一个全球一流的大学,大理应该不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大理在现阶段或者在未来的 20 年里,最像的应该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阿斯本,是一个聚会中心,而不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让大家来这里做思想上的交流,开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