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科幻作家史蒂文森在《雪崩》中第一次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小说创造出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人们的地理位置彼此隔绝,却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进行交流娱乐。30年后,小说中的虚构似乎正在成为现实。人们不仅想要在“元宇宙”之中社交娱乐,还畅想着如何投资置业,购买虚拟地产。
2021年,随着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元宇宙”的概念风靡全球。微软、英伟达、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纷纷进军。
与此同时,一股“炒房”之风也开始在元宇宙世界兴起,就连大家熟知的歌手林俊杰、Snoop Dogg也纷纷入局元宇宙。昂贵的元宇宙房价有些甚至高于北京的一套别墅价格。
近日,主流虚拟地产平台数据纷纷“跳水”,元宇宙房地产价格暴跌,令公众视线再一次聚焦在了元宇宙“炒房”这个新鲜而陌生的领域。短短一年间,元宇宙“炒房”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其暴跌背后,又折射出哪些底层逻辑?
暴跌 虚拟地产处在崩溃边缘
不久前,The Information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曾经火爆一时的元宇宙虚拟地产,现在却处在了崩溃的边缘。虽然去年10月底Facebook改名Meta后的一个月里,虚拟土地交易量猛涨,但很快市场就开始急剧降温。
根据研究机构WeMeta最新报告,综合海外主流虚拟房产平台上的数据,虚拟房产平均价格从今年1月的约1.7万美元/每块,下降到8月的约2500美元/每块,跌幅超85%。同时,每周交易量从2021年11月峰值的10亿美元降至2022年8月的约1.57亿美元。
从平均成交价格来看,NFT Worlds于今年2月21日达到最高点4.4万美元;Decentraland于去年11月29日达到最高点3.7万美元;The Sandbox于今年1月10日达到最高点3.5万美元。
但是从5月左右起,几家的平均成交价格就开始大幅下降。今年除了7月18日,Decentraland平均交易价格超过1万美元外,其他主流平台平均交易价格均低于1万美元。
WeMeta平台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歌手林俊杰花12.3万美元在Decentraland购买的3块虚拟地产,目前价值约为1.6万美元,浮亏86.5%。
除了价格暴跌外,林俊杰这三块地人气也是“门可罗雀”。根据平台提供的一周访问量显示,这三块地只有其中一块在8月9日迎来一名访客,当周的其余6天均无人问津。
事实上,除了虚拟土地价格大幅下降,过去一年来伴随虚拟房产的退潮,大量抱着投机心态的玩家也开始退出,各主流元宇宙平台数据全线下降。
以平均同时在线用户数为例,今年5月前,Decentraland平均同时在线用户数都在1200以上;NFT Worlds平台该数据也高于1000人,但此后,该项数据大幅下降至不足三位数。
从市值来看,NFT Worlds在3月21日达到高点,约4.3亿美元,但到了8月8日,其市值仅剩2千万美元,跌幅超过95%。
背后 元宇宙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
元宇宙“炒房”的热度犹如昙花一现,尤其是今年以来的暴跌让更多入局者退场、也让更多跟风者止步。
谈及今年以来元宇宙虚拟地产的暴跌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主要是全球加密资产的崩盘,而元宇宙的虚拟财产与加密市场紧密相连。”
事实上,除了所谓加密资产的崩盘、热点转移、游资离场等主要因素,虚拟地产价格暴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元宇宙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商业化落地、虚拟地产应用场景严重不足,基于虚拟地产开发的游戏体验不佳。
元宇宙“炒房”的核心在于虚拟空间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地块的价值,这是基于元宇宙产业化所带来全新商业模式的价值。还是要等待元宇宙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实现产业化落地,才能使虚拟地产进入到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在中泰资本董事王东伟看来,单纯从项目去看,虚拟土地意识太过超前,落地需要太长的周期。
更进一步,从底层逻辑来看,所谓的元宇宙平台上的虚拟房产,本质上是NFT。NFT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数字资产,由于其产权归属、交易流转都被记录并且不可以被篡改,因此每块地产都具有“独一性”。像是在Decentraland中,平台共设计了9万个地块,并且未来不会再新增,以此确保土地的“稀缺性”。
但这种“独一性”与“稀缺性”,某种情况上是与现实的实体经济“脱节”的。质疑的声音也从未断绝:“现实世界中,房地产是有价值的,因为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然而这种稀缺性并不一定适用于元宇宙。因为在这些虚拟世界中,你可以修建无限的房产。”
在中国政法大学区块链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继晔看来,元宇宙是对现实社会的模拟,它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此前国外特别是韩国特别火的元宇宙虚拟地产炒作,现在价格暴跌了90%,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虚拟地产炒作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沦为概念和预期的炒作。所以,元宇宙的发展一定要有结合实体经济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