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AR消费市场迎来新的量化突破。随着Birdbath光学方案产品的量产能力与良率提升,产品价格下降至2000-3000元内,在消费市场开辟了一条切入口。
观影、信息提示以及轻度的游戏,仍是目前消费端AR产品所主打的核心场景,这些场景必然是有前景的,只是,现有的技术和市场条件限制下,如何让场景体验更进一步,或许是每个产品人需要思考的。
最苛刻条件下,寻找技术与市场平衡点
如果光看AR光学技术路径的发展,稍有一些了解的人都能大致梳理出来,比如最早出现用于Google Glass的棱镜,一块小小的正方体,很轻但视场角极小,除了用于提示好像几乎没有适合它的应用方向;接着是Meta AR(并非Facebook)所采用的自由曲面(离轴反射),虽然实现了大视场,但体积却异常大。自由曲面的产品形态较为多样,除了Meta AR所用的离轴反射之外,Epson的BT系列产品也均采用自由曲面方案,其体积更为小巧,但视场角也相应缩小;之后便是Birdbath,显示视场角通常在40-55度之间,重量(不含计算单元)约60-100g不等,产品形态形似墨镜,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主打消费市场的产品均采用该光学方案;再往后则是光波导,几何光波导(阵列光波导)与衍射光波导、全息光波导等,虽然都是光波导,技术实现路径却大相径庭。搭配不同的光机,不同波导实现的显示效果、FOV、亮度、体积、功耗、成本、良率全然不同。
图源:VR陀螺
除了以上广为人知的AR光学方案之外,还有诸如孔阵波导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新技术形式,甚至全球少数团队在攻克AR隐形眼镜、脑机接口等更为前沿的技术难点。
抛开显示和光学,就无法成就AR。但单凭技术的难易度和先进性来谈论产品好坏,显然这中间并不存在强逻辑关系。
光学技术与产品形态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针对场景是否合适,如工业场景销量最高的Realwear产品,虽然采用“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棱镜方案,但针对该场景足够深入依然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再如微软HoloLens,动辄数万元,光学方面也并非尽善尽美,但其产品在显示、空间算法、手势识别配合微软的一系列软件,针对诸多行业应用场景亦游刃有余。
相比行业端,消费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消费者角度,希望它有不亚于VR的大视场角、堪比普通眼镜的轻薄程度甚至希望更轻、能够支撑一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续航、不伤眼以及足够丰富好用的应用……
对于大众化消费级产品,相比技术的高端前沿性,更注重技术的量产与成熟稳定性,以及能否在一个点上触动消费者,驱动其为产品消费。所以即便已经出现更为前沿的技术产品如采用了Micro-LED的全彩衍射光波导、AR隐形眼镜,现有技术限制下,找寻能够平衡市场与场景的产品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何现阶段不那么先进的Birdbath方案反而能够应用于消费端原因所在。
观影、游戏、办公……
产品大同小异下深挖场景
如今面向消费市场的AR产品大多切入场景为观影、信息提示,以及轻度的游戏、办公,当然还有部分面向消费端更专用的设备,如面向游泳人群的AR泳镜、面向听障人士的语音转文字眼镜……
先有场景还是先有产品,毋庸置疑必然是先有场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延伸,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古往今来所有的技术进步,都离不开这些本质需求。如围绕信息传递的基础需求,方式从古代的驿站、快马、飞鸽到近代的电报、电话、传真,再到现代计算机网络……同时,为了让传递的信息更丰富、完整、即时,能够传递的信息也从文字、图片到越来越丰富的视频甚至如今的三维空间传递。核心需求并未发生变化,只是技术手段在不断升级。
如何用新技术,在原有的场景上提供更好的服务,用场景匹配产品,而不是做了产品后找场景,在近年的AR产品上,这样的产品逻辑开始凸显。
只是,同样采用Birdbath方案,同样连接手机或独立计算单元,同样切入观影、游戏、办公场景,甚至随便随便找一家ODM公司便可“拼”起来一款产品的当下,产品竞争力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
如昨天Rokid发布的新品——Rokid Station,搭配其AR眼镜Rokid Air使用,不失为在现有场景基础上提升用户体验的优秀案例。
图源:Rokid
Rokid Air为Rokid在2021年推出的采用Birdbath方案AR眼镜,其单眼分辨率为1920*1080px,支持75Hz刷新率,亮度达1800nit,视场角为43°,重量83g,属于主流AR眼镜的参数范围。
在产品部分细节,Rokid Air可圈可点。如眼镜上自带的0-500度屈光调节,相比叠加近视片,自带屈光调节不仅更便捷,对于用户来说也更节省成本,重点在于直接了屈光调节模块的基础上,产品重量也很好地控制到了83g;此外,可手动调整的软鼻托、更便于使用的L形Type-C接口,可适配所有支持DP输出的设备即插即用等细节功能,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品体验。
跟其他诸多BB方案的AR眼镜一样,Rokid Air依托其他的计算单元,如手机、电脑、笔记本或者PS4/NS等,可拓展性强,通过眼镜就能让观影具备实现电影院般的巨幕,并且还兼具便携性;而连接NS、PC时,也可让游戏、办公获得更大的显示范围,甚至在一个空间内放置多块屏幕,从而实现多线程处理。
原本Rokid Air搭配原有的手机、PC、游戏机之类的计算单元,可实现巨幕,但专机专用,在一台设备上并不能很好地覆盖多个场景需求。此次发布的Rokid Station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Station就像一台游戏机和云PC的结合体,Rokid Air+Rokid Station+蓝牙键鼠,不到450g的重量,涵盖了笔记本、Pad、游戏机三者合一的功能,同时还能获得比这三类产品更大的巨幕体验。
图源:Rokid
Rokid Station外形类似游戏手柄,遵循了遥控器/游戏手柄操作逻辑,上手极其简单,横竖都可操作,主机重量仅150g,便于随身携带。内置5000mAh 电池,官方表示这款产品满电状态下可完整看完三部电影,日常使用最长续航时间可超过 6 小时,可提供大约一周的待机时间。另外它还可以与 Rokid mini Hub 配件搭配使用,不仅能作为Rokid Air的计算单元,还能给手机等智能产品反向充电,兼具充电宝的作用。
Rokid Station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其内容生态部分。如音视频方面,Station支持主流 3D 视频格式,内置 32GB 存储空间,即便没有网络,用户也可导入本地视频进行观看;此外还预装了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四大主流视频平台旗下的影视应用。同时在应用商店还可以下载bilibili、抖音大屏版、葫芦视频、南瓜视频、CCTV新视听、QQ音乐、全民K歌等娱乐应用,提供极其丰富的视听体验。
图源:Rokid
此次Rokid还与bilibili达成三体、灵笼、百妖谱三大IP的紧密合作,将共同推出联名款礼盒、联名定制产品等相关周边,满足不同用户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这三大IP的最新内容也将在Rokid Station中预装。
在游戏场景,Rokid引入了《小三角大英雄》、《愤怒的小鸟》、《JJ斗地主》等知名作品,并支持上万款本地经典休闲游戏;同时,用户还可以在Station上通过串流的方式畅玩Steam上的3A大作。此外,Rokid还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云游戏平台达成合作,共同探索便携沉浸的巨幕云游戏体验。
最后办公场景部分,Station引入阿里“无影云电脑”,连接Rokid Air眼镜,配合蓝牙键鼠,立即就能获得一套小巧、便携的移动办公套件。
9月陀螺君曾经去杭州参与了Rokid的闭门新品体验会,体验了Station+Air的游戏、观影、办公场景应用。首先Station手感、操作、便携性非常不错,既可作为操控器,又能化身游戏手柄,X/O+方向+确认键盘,基本适配大部分的游戏操控。观影内容也十分丰富。最为吸引陀螺君的部分要数其办公场景云PC的部分,主机+眼镜+折叠键盘超便携装备,足以应对日常Word、PPT、开会办公等需求。
10月18日的发布会上,Rokid正式对外发布Rokid Station,产品价格为799元,与Rokid Air搭配的套装为3598 元,双十一活动优惠价仅 2999 元,目前在天猫、京东、抖音、有赞、小红书、得物等平台已开始预售。
AR的所有探索都将推动产业进步
伴随着2019年开始的5G热潮和2021年的元宇宙热潮,国内AR市场迎来新一轮高点,反映在多个层面。
首先资本层面,根据陀螺研究院统计的2016年-2022年上半年AR/MR相关融资情况,可以看到从2019年开始稳步回升,在2021年迎来最高点,2021年的AR/MR投融资案例数量达到338起,总融资额达到554.4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一倍以上。时间回到2022年,半年时间内AR/MR的投融资案例也达到了172起,金额达到312.6亿元。
图源:VR陀螺
其次是创业企业或者大厂布局方面,据VR陀螺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有超过30个AR眼镜品牌,其中很多品牌都是近两年成立的新公司,此外还有很多未浮出水面的新公司,而大部分产品的光学都采用BB方案,目前已知的国内AR终端相关企业包括(企业首字母排序):超元视界、DreamGlass、蜂巢世纪科技、光粒科技、谷东科技、华为、雷鸟创新、李未可、亮风台、亮亮视野、联想、麦耘、Mad Gaze、Nreal、OPPO、奇点临近、Realmax、Rokid、燧光(Ximmerse)、视享科技、天趣星空、太平洋未来、vivo、小米、行者无疆、细红线(罗永浩)、星纪时代、影目科技、萤火空间、伊园未来、影创科技。
最后是底层供应链部分,今年陀螺君接触了非常多底层供应链上市企业,大部分为传统领域向VR/AR拓展业务的公司,从光学部分的生产工艺,到细化的零部件部分,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到VR/AR的底层供应链中。不久前与某位供应链资深人士交流时,其也感叹到,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底层供应链的企业真正行动起来了。
这一轮高点之后,一定还会迎来新的洗牌以及更多新的企业加入。而不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巨头,不论是分体式还是一体式产品,不论采用BB、波导还是其他光学方案,不论定位B端还是C端,在市场初期所有企业所做的所有尝试都是值得尊敬的,正因为我们走在一条前人从未踏足的路上,迷雾重重,所以每一步都要谨小慎微;也因为我们目标方向明确,相信未来前景光明,所以敢大胆创新。因为现在的每一步,都是为了AR未来能走向大规模发展,成为大众期待的样子所做的小小的努力。
致敬这“小小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