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互联网行业之前,我曾经做过八年的软件行业分析师。中国的企业软件公司普遍长不大、赚不到钱,即便上市公司日子也不太好过,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顽疾。所有人都觉得,随着企业数字化需求的提升,企业软件终将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中国也一定会诞生自己的Oracle、SAP、Salesforce。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企业软件的美好明天永远停留在地平线上——所谓地平线,就是一条看得见却总是到不了的线……
多年失望的经验告诉我,国内软件行业有几个基本矛盾,这些矛盾很难在传统的软件开发框架之下解决。只要不解决这些问题,软件行业就将始终是一个高成本、低效率、前途堪忧的行业:
- 中国的企业客户有太多的定制化需求,几乎所有业务模块都需要定制,“行业解决方案”一般都会变成二次开发的无底洞。结果就是软件公司的产品可复用率极低,沦为利润微薄的人力密集型企业。
- 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因为业务变化太快、新生事物太多,真正的需求很难传导到开发者那里;哪怕开发者全力以赴地定制,也很难赶上日新月异的需求。结果就是使用者对开发者越来越不信任,觉得他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 大部分企业软件的使用频率偏低,管理层看不到价值所在,难以给予公允的评价。结果就是软件公司销售“打单”的过程异常艰难,无法用产品本身说话,销售费用奇高、效率奇差。
因此,当钉钉于2021年初喊出要推动低代码开发革命时,我在第一时间就予以高度关注。在后续升级的过程中,钉钉自身长出的宜搭不断发展,并纳入更多低代码开发工具,低代码开发社区日益壮大,这让我颇为兴奋。所谓低代码,就是无需编码或少量编码即可快速生成应用程序的可视化开发模式。它可以大幅降低企业应用开发门槛,让业务人员介入到IT开发之中,从而满足个性化业务需求。我觉得,要解决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基本矛盾,可能还非得等“低代码”开花结果不可——因为我很难想象还能有别的更好的解决方法。
根据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钉钉上的低代码应用数量已经超过了500万个,开发者数量则超过了380万。考虑到钉钉低代码平台推出至今也不到两年,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成果。对比一下我们熟悉的苹果App Store:
- 截至2022年初的,App Store在全球的活跃应用合计约470万个(第三方研究机构Business for Apps数据)。
- 在2022年6月的WWDC开发商大会上,苹果官方透露,App Store大中华区的开发者总数超过了500万。
换句话说,钉钉的低代码应用数量已经比肩苹果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开发者社区规模也与后者不相伯仲。不过,必须承认,App Store的应用复杂程度往往比较高,还有一些很复杂的大型商业应用,与低代码应用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如此,钉钉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这么大规模的一个低代码开发生态,还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钉钉上60%-70%的低代码应用是由基层业务人员开发的;每10个低代码开发者当中,就有一个财务、一个是行政、一个是人事。这充分证明,低代码让非IT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真正获得了企业数字化的自主权,深入参与到了数字化进程当中。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范例是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整个公司上下有近500人在钉钉上用宜搭进行低代码开发,其中90%以上是一线业务人员。在业务部门当中,出现了“全员低代码”的热潮,自发产生了许多小应用,包括出行审批、安全作业、点巡检、备件管理……例如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业务数字化和现场设备在线化,基本是依托于钉钉宜搭完成的。可以想象,在那些规模更小、IT预算更低、更需要灵活定制开发的企业当中,低代码甚至会更受欢迎!
我觉得,钉钉的低代码应用突破500万,可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标志性时刻:低代码开发已经越过了最初阶段,正在成为“下一代”企业应用开发的主流模式。“下一代”开发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业务部门发挥主动性、深入到应用开发的流程中,从而与“上一代”完全依赖专业开发者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需要指出的是,“下一代”与“上一代”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非常有利于低代码开发模式的起飞——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迫切需要控制成本、缩减华而不实的IT投资,另一方面又更迫切地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率、寻找新的机遇。要在不确定的局面下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实现数字化,还有比低代码开发更好的选择吗?
按照微软CEO纳德拉在微软中国·启迪·合作伙伴大会上的预测,到2025年,为企业部署的70%的新应用程序将使用低代码开发工具(2020年的比例还不到25%)。我觉得,对中国而言,这个估计或许还偏保守了。考虑到中国以前的企业数字化渗透率很低,太多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都是低代码模式可以占领的空白地。如果在几年之后,国内有80%的企业应用由一线业务人员通过低代码完成,我也不会感到奇怪。
有必要强调一点:过去,企业软件的部署模式是集中化、自上而下的,管理层根据自己在办公室里看到的报告,去规定一线人员需要什么样的应用;这种模式的效果当然很差。在大企业当中,大规模的软件部署几乎总是伴随着员工的怨言,例如当年著名的“想找死就上ERP”。其实,不是ERP本身不好,而是它的开发、部署模式不符合实际业务需求,由此产生了“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的悖论。
低代码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是员工自下而上、自发部署的过程。例如前面提到的一汽-大众,上级一开始并没有大力宣传推广低代码,完全是业务部门主动尝试、通过口碑效应逐渐形成了低代码开发潮流。换句话说,低代码的普及不是出于领导拍脑袋,而是出于一线人员发现它能解决实际业务需求。这是对低代码开发生命力的最佳证明!
低代码开发平台很多,在国外有微软Power Platform、谷歌AppSheet、Oracle APEX、Salesforce等,科技大厂几乎都经营着自己的平台。在国内,近年来低代码也成为一条“热门赛道”,各式各样的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都在做开发平台。我认为,钉钉的特性决定了它旗下的宜搭有可能是最适合普及低代码开发的平台。当然,宜搭不会是唯一的企业低代码平台,但它将大大加快国内低代码开发的成长速度。
首先,钉钉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可能是唯一的)To B超级APP。它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完整的功能体系,还有阿里云的强大技术支撑,因此最适合作为企业普及低代码的起点。试想一下,如果一线业务人员做低代码开发,还需要安装、学习其他复杂的软件,那与传统的IT开发模式何异?开发出来的低代码,又该如何快速触达整个组织呢?在钉钉,这都不是问题,因为低代码应用将成为钉钉平台的一部分,类似于To C App当中常见的小程序。这就同时降低了低代码的开发和使用门槛。
其次,前面提到过,企业软件的一个大问题是使用频率低,管理层看不到价值所在,一线人员使用起来也比较繁琐。而钉钉恰好能够用高频场景带起低频应用,把软件功能“打碎”成小碎片,在聊天过程中把软件组件嵌入沟通流和业务流;有点像我们在日常群聊当中,分享小程序和文档、进行群接龙的过程。这就是“以To C的方式去做To B应用”,借鉴C端应用的用户体验优势,去解决B端的实际问题。
再次,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国内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办公已经成为刚性需求,也成为了广大用户的习惯。但是,无论传统企业应用还是低代码应用,要适配到移动端往往还是有麻烦的——作为一位前外企员工,我对此深有体会,往往只能通过远程终端访问的方式,在移动端调用PC端程序去解决问题。而构建在钉钉上的低代码应用,天然就适配移动端,这将大大提高移动办公的效率和用户体验。这也是我坚信低代码开发终将贡献超过80%的企业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需要意识到:低代码不是万能的,它不会彻底取代传统的企业软件开发和部署模式。就像在视频剪辑领域,现在我们有了剪映、秒剪、必剪等既方便又免费的移动剪辑工具,但是它们加起来也没有彻底替代Final Cut Pro、Premiere这样的专业工具。专业剪辑师也没有被淘汰,只是大量入门级剪辑需求被下放到了移动端,不必再兴师动众罢了。所以,专业的企业软件开发者、企业IT人员也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会失业。
目前钉钉上的低代码应用,往往还是功能简单、面向单一场景的。在欧美,也有些技术专家认为低代码的功能被严重高估了;《福布斯》杂志甚至刊登过一篇文章,认为低代码开发是一个“让人困惑、充满混淆的概念”。我觉得,意识到低代码的局限性是好事——有的局限是暂时的,可以随着技术发展自然解决;有的局限是难以克服的,还是要依靠传统软件模式去补齐。这些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一条解决国内企业软件基本矛盾的可行道路,这是令人激动的。不必急于下结论、表态,看看低代码如何在业务人员的自发行动中发展吧!就像一位伟人说过的: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