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加密资产交易商监管提案》,香港《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加密领域监管纷纷提上日程,也吹响亚洲金融中心争夺战的号角。对加密行业法律监管,是新亚洲金融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最先着手的地方。
作者|毛利五郎
1960年代到1990的亚洲四小龙已经拉开差距,2022年,后新冠时代的亚洲金融中心之战也已经拉响,这第一枪,由中国香港打响,香港特首李家超在11月2日由中国香港地区举办的“国际金融领袖峰会”中表示:“香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全球主导地位与中国主导地位相结合的地方。”
本次金融峰会有高盛CEO大卫·所罗门(David Solomon),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戈尔曼(James Gorman)等40多位国际金融巨头高管,200多位顶级金融家参与引人瞩目。
根据这几天的会议,中国香港的人才政策、创企吸引措施等,都表明了香港对于金融中心之战必胜的决心。而且,在10月31日,香港特区财政司在香港金融峰会上发布了《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可谓深水炸弹,公布了个人加密市场使用限制的接触,允许加密资产的ETF上市等政策,吸引海内外人才的关注。
不过,正如链得得在上篇文章中表述的,新加坡的合规之路也走在前列。并且,新加坡是继日本之后实施加密资产交易牌照发放的亚洲国家。
自2020年1月以来,加密资产公司已经可以根据新加坡《支付服务法》修正案要求申请运营许可证。《支付服务法》对处理购买、出售、持有或转让加密资产的公司进行监管。包括Gemini、Coinbase和Crypto.com、Bitstamp、星展银行旗下的星展唯高达(DBS Vickers)在内的10家交易所获得了新加坡运营牌照。而目前,折戟的不计其数,提交申请材料的更是有200家之多。
但是,新加坡随后的政策走向趋向于紧缩。
最新新加坡《加密资产交易商监管提案》
10月26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MAS)公布了一项加强对加密资产交易商监管的提案。该法极为强调“对风险物质的客户”的保护,以及对加密交易平台运营制度的规定。链得得为大家带来新加坡MAS本次的建议提案要点解读。
投资者保护上:
第一,确认客户了解加密货币交易的风险。此外,分发加密资产投资教育资料等,使客户正确认识风险;
第二,禁止提供免费代币分发等激励措施;
第三,禁止使用信贷或杠杆进行超出预算的交易。
MAS在提案中一再警告说,普通投资者的加密货币交易存在风险。要求投资者确认是否充分了解虚拟货币交易的风险。鼓励他们检查他们对价格波动幅度、失去流动性的风险以及欺诈和网络攻击风险的了解。
有批评指者指出,如果提高普通投资者的交易门槛,个人参与度会降低,加密资产市场的交易量很可能会进一步萎缩。但是,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以及大投资机构,新加坡准备放任发展。
本次提案表示,净资产为 200 万新加坡元(按照11月8日汇率,约合 1032万人民币)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将不受加密资产交易监管框架约束。
即使1月新加坡出台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和 SNS(交换网站)上投放加密货币广告的规定。本次还是加了很多交易平台管理细则的规定,在交易平台的运营制度上:
一是保证客户资产与公司资产分离;
二是透明化交易手续费等费用、资管状况及其他交易条件;
第三,禁止个人客户的虚拟货币出借或抵押的行为;
第四,防止利益冲突,加强公司治理;
第五,设立投诉处理部门,处理客户投诉;
第六,金融机构层面的强制性风险管理要求。如果发生系统故障,则需要采取与金融机构相同的措施,例如在一小时内向 MAS 报告。
新加坡极大肯定稳定币潜力,并对机构投资者放松监管
在本次提案中,MAS 还发布了稳定币监管提案。这也是最需要业界关注的:稳定币前景的看好。
MAS 的立场是,与法定货币挂钩的加密货币(称为“稳定币”)如果受到适当监管,则具有广阔的潜力。26日公布的提议允许发行由新加坡元等10 种主要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澳元、新西兰元、加元、瑞士法郎、挪威克朗、瑞典克朗)支持的稳定币,不过MAS要求发行人持有价值超过稳定币价值的现金和短期政府债券等资产。
预计 MAS 将在 12 月下旬之前就法规草案征求意见,预计最早将在2023年实施,在此之前监管框架不变。
新加坡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
根据10月27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3年一度的外汇与衍生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结果显示,中国香港地区在外汇市场地位有所下降。新冠以后,新加坡在外汇市场的份额从三年前的 7.7%增加到 9.4%,而香港由2019年的7.6%跌至7.1%,日本跌至4.4%的份额。虽然相比于伦敦43.2%跌到38.1%的5.1%的跌幅来说不算很大,但是亚洲市场依旧竞争残酷。
新加坡稳居全球第三,香港位居第四的外汇市场,在新冠疫情下,香港的份额能稳住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人民币外汇市场份额的增长,正如李家超表示的那样。BIS数据显示人民币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4.3%快速扩大至7%,排名也从2019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5位,成为份额增长最快的货币之一,而香港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外汇及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
但是,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地位,还有很长一段角逐之路。
与新加坡金融人才争夺
8月29日,新加坡人力资源部、贸易和工业部以及信息和通信部宣布,将于 2023 年 1 月 1 日开放5年签ONE签证,也就是海外网络技能签证,面向海外月薪超过3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15.47万元)高技术人才的特殊签证种类,目前预估是新加坡所有持2年签高管、专业人才EP签证人口的5%。明年9月,将现在的2年签高管、专业人才EP签证中的科技领域人才的签注期限延长到5年。
随后,10月下旬,香港特区特首李家超面向全球媒体发表了上任后的第一份施政报告,香港《 2022 施政报告》将人才吸收列为重心,对过去一年内年薪250万港币的人,或者全球百强毕业生在过去5年内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发放2年通行证,不设人数限额;未符工作经验要求但最近五年内毕业的百强大学毕业生亦可获发通行证,每年上限 10000人。
两地区开的条件都很诱人。这引起了目前金融市场低迷的日本金融界的眼馋。因为日本向来对签证守得很严。但是,日本对国际风向的综合利用很在行。
与日本东证交易所的碳信用交易市场博弈
不过,早在10月初,香港交易所就调整了交易规则,预计会放松科技公司的上市,并且跟日本东京交易所一样,引进碳信用(Carbon Credit)交易市场,希望通过扩大其在首次公开募股(IPO)和环境金融方面的优势来吸引投资资金。
链得得注意到,东京证券交易所已经在2022年9月22日公布了承接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委托,试点引进碳信用交易市场。可能有读者对这个概念有些陌生,如果对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注的读者可能会有所了解,排放权交易额度的金融衍生品已经在二级市场有成熟的运作流程和相当大的交易体量。
一个碳信用额等于1吨二氧化碳或者等量温室气体,碳交易是排放权交易方法的一种应用。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控制排放的必要性,碳信用的概念应运而生。其逻辑和排放权交易类似,是为各市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设置额度上限,然后以市场交易机制在受管制的主体之间分配排放量额度。
有很多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向有兴趣降低碳足迹的商业和个人客户出售碳信用额,买卖双方也可以使用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就像碳信用额的证券交易所一样。2018 年,欧盟的碳信用额从 7.78 美元交易至 25.19 美元,平均每吨 16.21 美元。
近年来,世界各国加快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步伐,日本也在2020年12月制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增长战略”。基于这种情况,经济产业省将于 2021 年 2 月成立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经济方法研究小组。并且在2022年9月22日正式在东证交易市场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