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惊心步步进。
12月7日,一年一度的甲子引力年终盛典在线上开幕。
今年甲子引力年度大会的主题是“心有所护 不畏远行”。作为一家科技智库,过去5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和超越,也经历了数字化从“少数人的路”到“行至水深处”的变迁。然而,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大小企业开始负重前行,不确定性笼罩在每位企业家身上,科技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向产业落地,而传统产业也到了与科技融合的拐点。
在上午的巅峰论坛环节,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陈宇恒,创新奇智执行董事、CEO徐辉,用友集团副总裁、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信息与数字化专委会主任郭金铜,以及飞书副总裁史志隽,共同以《于变局中开新局》为论坛主题,探讨产业数字化的新变局。
「甲子光年」根据嘉宾现场交流实录,进行润色整理。
张一甲: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2022甲子引力的巅峰论坛。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今天巅峰论坛的嘉宾,他们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陈宇恒,创新奇智执行董事、CEO徐辉,用友集团副总裁、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信息与数字化专委会主任郭金铜,还有飞书副总裁史志隽。
先请各位嘉宾做一个自我介绍。
武雅斌:我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位于北京,专门负责投资促进和技术转移,在华我们主要推动国内外的双向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动,同时把中国的影响力传播到更多发展中国家。
陈宇恒:我是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我很早就加入商汤科技,见证国内整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业务主要是通过搭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能汽车以及智慧生活等领域提供相应的服务。
徐辉:大家好,很高兴应邀和诸位的朋友在线上相聚。创新奇智成立于2018年,从成立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将人工智能赋能商业价值作为使命和初心。四年以来,我们一直将人工智能技术聚焦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客户的降本增效、产业升级、国产替代,希望做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征程中的赋能者和贡献者。
郭金铜:我来自用友。用友成立于1988年,目前专注于服务企业数智化转型和商业创新,是全球领先的企业云服务和软件提供商,同时也是国产化软件替代的领军企业。
史志隽:大家好,我来自飞书。飞书是一款由字节跳动推出的面向下一代企业协同办公与管理的数字平台。我们已经吸引了非常多来自于互联网、科技、金融、消费、零售、制造等行业的客户。
张一甲:谢谢几位嘉宾。2022年甲子引力年终盛典的主题是“心有所护 不畏远行”,作为一家科技智库,我们过去5年也见证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和超越,也经历了数字化从“少数人的路”到“行至水深处”的变迁。今年伴随内外形势的变化,大小企业都在负重前行,不确定性笼罩在每一位企业家身上。这个时候心中的灯塔比什么时候都更加重要,这就是“心有所护 不畏远行”这个主题的含义。
相信各位对2022年都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体感。第一个问题想跟各位嘉宾交流,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2022年,今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武雅斌:受一甲的启发,我在2022年最大的一个感受,恰好就是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我们在这一年里肯定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一种迷茫、方向感的失去,但我想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一个理念,他说我们的疫情经过两年多全球的努力,已经开始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但是我们尚未走出隧道,也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我们能够看到光明,坚持下来,把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做到最好,谢谢。
陈宇恒: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觉得是“危机”。中文里,危机就很有意思,一个是危,一个是机,有中国哲学的表达。
宏观经济在过去一年,确实有严峻的地方,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机会,比如说全行业的一个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转型,疫情催生了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应用。这个情况下我们也看到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重大机会,我们也在相关领域做了很多布局。
回过头来,如果从乐观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抓住一些机遇,会是企业发展中很重要的点。
张一甲:谢谢陈总。前年我在甲子引力主题报告中,也分享过一个数据,统计了大概2000多家企业之后发现,疫情让大家的云化、数字化进程一键加速了六年。我们也看到,在这几年其实越来越多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不仅仅开始扮演着一个商业的角色,也开始承担着大国重器的社会责任,接下来我们也听一听来自另外一家AI公司的徐辉,怎么回答我刚才的问题?
徐辉: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今年圈子里好像很流行苏东坡文化。有句话说,熬不下去就去找东坡先生聊一聊。我想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诗,稍微歪改一下来概括我今年的感受,那就是“料峭春风微冷,山头斜照相迎”。今年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挑战大家都感同身受,我们也不得不选择一种新常态来交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对的困难是巨大的,很多人选择了躺平,更多人在煎熬、迷茫;但我们也相信,中国市场主体的巨大潜力和韧性,更相信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和这个民族奋发向上的动力。随着防控政策的不断的优化,随着一系列经济提振政策的相继出台,我们相信,今天虽然是寒冬料峭,但用不了多久就会迎来山头初晴的斜阳,也会享受春花烂漫的好时光。
张一甲:谢谢,我在你朋友圈曾看过一句话叫“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惊心步步进”,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也常拿来自勉。同样的问题问给来自用友集团的郭总。
郭金铜:整体来看,企业数智化的趋势加速,对于企业肯定是机遇大于挑战。很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一个体系化的环境、政策去配套来解决问题。我们相信,企业一定能够渡过困难期,相信春天一定会来。企业借助数智化转型这样一个时代发展的机遇,一定会迈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史志隽:大家都知道今年整个环境很有挑战,倒逼了很多企业必须去修炼内功。
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对数字化的要求从无到有,变成了从有到深,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数字化能力,而是要用数字化能力把企业的运营效率、效益打磨到行业领先,这样才能够在严酷的环境下有更好的成长。
张一甲:谢谢几位企业家给到我们的答案。面对今年这种大环境的变化,非常多企业家、行业决策者都作出了一些调整。你们所在的企业或者组织有没有调整的动作?有哪些事情是过去你们会做但是2022年不做了,哪些事情过去不会做但2022年开始做了?
武雅斌:有一句俗语,叫“农忙种地,农闲盖房”。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进行重构,我们原来只在北京有一个办公室,但从2020年开始我们在中国的东南西北各建立了区域协同中心,在北上广的中国三大国家级经贸展会平台(北京的服贸会、上海的进博会、广州的广交会)设立了我们的专题论坛和展位,支持了三大国际性竞赛,涵盖了工业设计、互联网和投资项目以及技术解决方案的全球征集等。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明年计划,有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的布局:第一,把绿色氢能作为全球可持续再生能源的PlanB,通过投资帮助初创企业顺利度过“死亡谷”;第二,准备和中国的各界伙伴一起,发起全球ESG2.0的全新倡议,推动集体行动;第三,大家知道,可持续发展目标离最终实现的时间越来越近,我们计划和一些机构联合发起SDG的加速器基金。
陈宇恒:在特殊时期,我们也在持续做一些排兵布阵,整体方向是加强AI在商业化上的落地,我们通过调整内部团队去推进AI基础设施从IaaS层到平台层、应用层的全面商业化,加强了在智能汽车、元宇宙这些前沿AI应用上的投入。
在这时期,商汤也在核心研发上持续投入,一直保持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研发水平。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我们在今年1月成功点亮了上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算力平台。未来,我们通过Al as a Service的方式,把商汤多年积累下来的人工智能研发能力赋能到千行百业。
在商业领域,我们企业方舟协助很多企业做了一轮又一轮智能化转型,吸收了超过900家的企业客户;在汽车领域,我们合作的前装车辆未来两年会超过2300万台,覆盖超过60款车型;在元宇宙、智慧生活领域,我们也在推进AI软硬一体发展,发布了四款AI ISP的传感器去赋能更多的终端设备,优化拍摄画质,给硬件做更高的智能化。
徐辉: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2022年创新奇智的调整用三个词可以概括:聚焦、成长、价值。
第一个词聚焦。我们选择聚焦制造业,聚焦智能制造,聚焦工业数字化,聚焦专精特新。我们决心要做耕者,不要做猎人,通过聚焦行业,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好我们头部的客户。目前来说聚焦了八个细分行业,除了金融以外都在制造业,创新奇智是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我们已经实现了五个省市级的专精特新。
第二个词是成长。成长会有烦恼,但不成长连机会都没有。我们在2022年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不做撒胡椒面式的成长,不做增收不增效、增收增亏的成长,而是砍掉低价值的资产和业务,回到商业的本质。在这种市场条件下,我们上半年收入保持了80%左右的同比增长,毛利的增长速度更高,同时,亏损率大幅度缩减。此外,特别加强了应收账的管理,在收入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提下,应收账和去年基本持平,保持在健康的状态。
第三个词就是价值。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实体企业、尤其制造业客户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为股东、员工、公司创造价值,当我们做正确事情的时候自然会收获很高的客户满意度、很高的客单价、很高的复购率。我们在2022年也静下心来,制定了一个清晰的奇智2.0计划,核心就是坚定成长,更坚定的去持续提升成长的价值度,从高增长迈向高成长。
首先我们要通过信息化等管理手段,实现持续的经营、持续的成长,再到持续的盈利,为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价值。
郭金铜:用友在2022年做了一些集团级业务的调整和侧重,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强产品。我们知道新时期服务企业数智化转型需要提供的是平台化、特别是基于云原生架构的平台化云服务,所以需要一个强大的产品支撑,我们在今年8月隆重发布了用友BIP3,这已经成为新时期服务企业数智化的大国重器,获得了客户和市场的一致好评。
二是占市场,聚焦国产化市场。年初国家相关部委发文,新时期中国发展已经进入发展与安全并重的阶段,软件国产化已经迫在眉睫。用友作为国产化软件的领军企业,肯定要强抓这个战略发展机遇。
三是提能力。寒冬下,企业内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在内部优化了组织,提升了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下了很大工夫。
四是扩生态。新时期,服务企业数智化的产品是平台型的,而平台型跟生态化是强相关的,没有健全、完善的生态体系,平台就不可能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和体验。今年我们成立了全球生态合作部,这是我们从组织层面加强生态建设的最大变化。
张一甲:理解,包括用友集团以及今天在座的企业,都是行业非常头部的领军者,大家在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发展浪潮当中,不仅提供生产力了,还在提供生态力。
史志隽:跟往年比,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大家变得更务实。拿数字化举例,大家画饼的少了,谈实际的多了,你选择一个系统、一个工具,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是什么。从飞书的角度来说,我们跟很多行业头部客户共创行业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降本增效,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字化收益。
张一甲:谢谢史总。考虑到时间限制,我的问题会挑部分嘉宾回答。我们知道大家在做的事情可能分为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场景和赛道,但是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主旨就是数字化转型。围绕数字化转型,行业里每年都会出来很多新的关键词,像数据中台、低代码等等。几位做企业的朋友,你们感受到2022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词是什么,以及你们所服务的核心行业普遍跑了多远?
徐辉:数字化转型年年都讲,但今年感受到最大的就是“不确定”。不确定性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环境,比如说疫情造成的供应链、现场交付这些非线上业务的挑战,比如国际地缘政治带来宏观、微观经济的影响,包括供应链、高端技术芯片的供给等;另外一面是客户自身不断涌现新的需求、新的场景,有更高的要求,用技术匹配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第一种不确定性我们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法,只能做好预案;第二种不确定性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以及选择合适的行业场景来应对,做到技术产品和行业场景融合,这也是创新奇智自创立以来一直强调双轮驱动核心竞争力的模式。
坦白说,我们今天面对的困境和挑战是比较大的,因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基础普遍不够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应用是比较杂乱的,我们更多去响应市场,所以数据标准化等也都会有一些挑战。但数字化转型还处在马拉松的早期阶段,成长空间巨大,这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制造业赛道广、需求多,但是比较零散,所以行业的理解准入门槛比较高,前期投入也比较大,这里面需要的选手不止我们一家,我们要耐得住寂寞,也要互相鼓励,有竞争有合作,共同冲关。
郭金铜: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服务企业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关键词不是中台、低代码,而是创新。一开始大家把数智化转型当成技术应用了,还是工具化思维;但是今年我们感觉到,客户已经认为数智化转型是业务转型,是在面临挑战的环境下破局而出的业务创新过程。所以这个关键词我们感受最多的是创新,这个创新首先是业务创新,其次才是管理创新。
而且新时期的创新,对数智化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也不一样了。为了帮助客户创新成功,我们会基于传统工具和数智化咨询服务这些能力,以及数智化生态资源在内的融合生态,共同去支撑企业创新,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行业领先企业已经进入数智化深水区,他们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来就是要对标世界一流,一些企业的数智化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非常领先的。
张一甲:确实感同身受,这几年市场对于数字化,对于技术的需求在不断进阶,从看得见新技术到看得懂新技术,再到用得上新技术,再到今天要用得好新技术,技术和业务已经形成同心圆,密不可分。
那接下来这个问题我单独问一下武主任,这几年你一直在着力推动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这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一个难题是,碳中和不是在真空环境下实现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的人均GDP仅有1万美金,我们要在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保持经济相对较高速增长的同时,还要追求碳中和。这条既要也要之路,其实是纵观人类历史是没有先例的,您怎么看待这个目标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平衡经济增长和能源减排的关系,在我们全球价值链上寻找到新的竞争力来源?
武雅斌:这个既要又要的问题,确实是比较尖锐的问题。绿色、净零排放和双碳,以及数字化转型都是现在社会上的热词,恰巧联合国工发组织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实现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和这个主题相映衬。
说到这两者的关系,简而言之,一是数字化促进绿色转型。传统的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可以提供一些有颠覆性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减排过程中最核心难题是减碳的信息不对称和数据不充分问题,这个肯定要通过数字化来解决。另外数字基础设施还可以提升企业、政府和整个社会的管理效率,加速绿色转型。
二是,绿色转型的目标倒逼着行业进行数字化。双碳目标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所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协同发力。大家都知道,在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中,自动驾驶比较受追捧。它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减少拥堵,大幅度提高通行效率,从而达到一个减碳和绿色的目标。
现在,如果一个企业不关注绿色转型,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全球企业。短期来看,绿色转型肯定是一种投入和成本,但是长远来看,它是提升改善竞争力、实现产业跃升的机遇期。当然,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要格外注意,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有很大差别。比如,日本在2013年实现碳达峰,之后它的碳排放量虽然逐年降低,到2020年减少18%,但代价是同期产业活动降低了20.8%,减碳确实造成了一些日本企业面临着生存转型和发展的困境。因此,中国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措施,比如设置过度期,减少能源转换和减排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提出中国的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趟出一条新路。
张一甲:非常有大格局的回答。接下来我会有一些更加具体的问题。首先关于AI,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的科技行业应该算是非常特别存在,他既充满着高光,又充满着争议。两位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家怎么看待AI在今年表现,有没有新的爆发点,以及AI到底有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
徐辉:今年AI的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技术,特别是跨领域的技术融合不断增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物联网的融合,包括往下算力的融合;二是需求更广泛,大家对AI从陌生到拥抱;第三,当人工智能走向更深更广的时候,就不再是打单套拳法,而是要打组合拳。
创新奇智的实践是,结合我们自身特色,把技术产品和行业场景相融合、聚焦,去打我们擅长的,聚焦专精特新,聚焦工业数字化。
张一甲:想听一下陈总的观点。
陈宇恒:首先,AI在今年的亮点比较清晰,在大模型的应用、算法、技术创新上有很大进展。商汤也在做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其实也是想体系化的去解决练大模型的问题,那跟这种大模型技术并行的就是练很多小模型,针对每一个垂直应用场景去构建一个标准化的AI流水线、生产线,通过小练大模型和大练小模型的两个套路,形成新的AI人工智能生产范式。
在大模型这个应用上,最近两个月很火的AIGC,无论是画画、生成短视频还是生成音乐,都在说明未来可以通过大模型让AI生成更丰富的内容,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
同时,大模型也在很多的AI for Science,即AI+各类学科领域有进展,比如在新材料发现、蛋白质研发、药物研发、AIDD这种领域,甚至在极端天气预测等领域,真正推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过去一年,大模型给整个社会提供了很好的科学技术革新的体现。
在商业化道路上,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商业化是比较有信心的,我们有两条道路,第一个就是往下走,去构建更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通过AI去重构原有的生产范式、应用生态,通过算力、算法、数据运营可以去挣钱;另外一个角度和刚才创新奇智徐总说的是一致的,往上走去深耕行业,把AI和传统行业做的更深度的加持和结合,去通过AI到传统行业流程变革打造新的一些产品特性,降本增效。
张一甲:谢谢陈总。下一个问题我想问飞书的史总,我们聊一聊需求端的变化。刚才用友的郭总提到,他们的客户对于数字化的需求在进阶,而且核心是创新,甚至对业务创新的需求也高过了对管理创新的需求。我们也是飞书的用户,我觉得飞书应该也能够非常直观感受到客户对于数字化的需求的进阶,你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今年客户需求发生什么样变化?
史志隽:谢谢一甲,我觉得有两个层面简单说一下。第一,疫情刚开始时,大家的需求是希望通过数字化工具让工作不要断;当持续三年之后,大家发现我们面临的不光是业务开展问题,是整个组织需要数字化的问题,需要打造更数字化的组织,在远程办公或者远程管理情况下,让企业能够从文化、管理到个人,每个层面都能够迎接好这样的情况。所以,这个变化是,数字化的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的数字化协同,变为打造数字化组织了。
第二个变化,以前大家都希望要一套能一步到位的数字化工具,现在则希望能小步快跑,迅速迭代,因为在大环境不确定性下业务迭代的要求会非常快,对工具数字化革新的效率或者创新节奏也发生变化。所以,很多数字化工具给客户带来的升级也从大而全变成了小而快。
张一甲:接下来进入到最后的问题。今天我们巅峰论坛主题是“于变局中开新局”,用扣题的方式总结一下,每一位嘉宾回答一下在你心中、在科技和产业融合的范畴之内,未来十年一定不会改变的地方和一个一定会改变的地方。
武雅斌:未来十年一定会改变的,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我们消费端的信息可以非常迅速地反馈到制造端,同时大数据会给贸易方式和投资方式带来颠覆性改变。至于未来十年不会变的,唯一不变可能就是变化本身。
郭金铜:我能感觉到,技术的发展像浪潮一样是一浪一浪有阶段性的,而且浪潮会越来越高频,对我们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我认为,未来十年一定会变的是技术,对我们影响会越来越深刻。
不变的,从数智化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说,不管技术怎么变,我们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客户成功的宗旨是不变的;第二,客户的核心诉求就是,如何把公司的业务做强做大,而创新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必由之路,所以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我们认为对客户而言,创新绝对是常态。
陈宇恒:很同意,唯一不变就是变化。先说变化的部分,技术的国产化会成为未来十年必然的趋势,特别是核心的技术。像AI这个赛道,我们深有体会,从AI芯片到AI软件训练框架到算法,整套人工智能软硬件体系,我们需要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软硬件体系。
不变的是,我们内部叫坚持原创,让AI引领人类进步。我们内部经常说,当创新足够快,就不怕别人抄袭,所以我觉得坚持原创、不断创新,可能是应对变化里面相对不变的量。
史志隽:跟其他嘉宾有相似地方,绝对不变只有变化,那相对不变我觉得就是,其实数字化能力一定会成为各行业里边越来越核心一个竞争能力。
如果看十年一定会变,像飞书这样的数字化工具对各行各业渗透率一定会大幅增加,不管是对工作方式,还是业务运作的方式。
张一甲:谢谢,最后徐辉来总结一下你的观点。
徐辉:讲变化太多了。对从业者来说,我们坚信未来十年数字技术会越来越多融入B端、C端、G端,也就是人工智能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政府增效,这个趋势是不会变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长期主题,二十大也给它定了调,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那未来十年我们将目睹和亲身经历技术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联合驱动的长期主义。
我们在2020年的前三个年头一年比一年难,但是我仍旧相信这10年是数字化赋能、新技术赋能最伟大10年,我们将有幸参与到这样一个伟大的征程中。
张一甲:非常精彩,徐辉总您特别适合作为最后一位发言嘉宾来进行总结陈词。今天我们的圆桌其实聊了很多议题,我们聊到了变化,也聊到了应对之策,我们聊到了不确定性,也聊到了确定性,其实也正好呼应了今天主题“于变局之中开新局”。
其实对我来讲,也在过程当中感受到了各位嘉宾作为创业者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作为企业家非常乐观的精神,我想也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探讨、追问、打磨和建设过程当中,中国式的数字经济的新范式才能一点一滴的建设起来,直到开花结果,我也很期待你们所描述的那个确定性的未来早点发生。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巅峰论坛的内容,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谢谢大家!
*声明:企业通稿非陀螺科技官方稿,法律问题一切与陀螺科技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