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互联网与当下的互联网并不是彻底颠覆的关系,而是共存、并行。
文|苏子华编辑|乔芊
不发币,还能Web3吗?
在BSN发展联盟常务理事、红枣科技CEO何亦凡看来,虚拟货币只是使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一种应用程序,而区块链上还应该有很多其他的应用程序。
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算是Web3中的“异类”,是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银联、红枣科技共同于2019年发起的基础网络。
BSN推行“无币公链”的概念,即不发币,但仍试图利用去中心化技术,来实现“Web3应用”的落地——这跟当下Web3世界里,发币的主流路径大相径庭。
今年6月29日,BSN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时刻。BSN旗下面向中国用户的“BSN-DDC基础网络”,其平台应用的日交易数(974,517次)首次超过以太坊(938,166次)。
作为用户数最大的公链,已上线近8年的以太坊上的交易几乎都围绕虚拟货币和其衍生品展开。而2022年1月正式上线的BSN-DDC网络,在完全与虚拟货币无关的情况下,利用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次逆袭。
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区块链技术在虚拟货币以外,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可以这样简单理解BSN的业务:
一方面,他们集成了很多区块链的开发框架,包括公链(海外)、联盟链等。其中公链部分,除在海外的BSN Spartan网络上直接集成无币公链,他们还将公链改造成了无币的国内合规版本——“开放联盟链”。
比如,目前BSN开放联盟链已推出文昌链(基于IRITA)、泰安链(基于FISCO BCOS)、武汉链(基于Ethereum)、遵义链(基于Corda)、贵阳链(基于DBChain)、广元链(基于Everscale)、中移链(基于EOS)、酒泉链(基于Neo)、成都链(基于Casper)等。开发者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不同的区块链部署和运行智能合约和分布式应用。
另一方面,他们整合了更多的数据中心、云服务商(比如AWS、谷歌、微软、中国的阿里云、华为云等)来提供算力和存储。
BSN网络-角色关系示意图
2021年6月10日,负责BSN技术更新与网络运维的红枣科技完成3000万美元的A轮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沙特阿美石油旗下的Prosperity7基金、香港Kenetic Capital、瑞士私人银行百达集团和泰国曼谷银行。截止2022年11月,BSN-DDC网络已超1500家平台方申请注册、每日交易量超过100万次。
之所以发起BSN,何亦凡称是因为看到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方向。他觉得下一代互联网不应该叫Web3,应该叫“公共IT系统”。
何亦凡曾经被一些区块链社区邀请去讲课,“但我去了之后就讲两件事,一是讲区块链技术,二是告诉大家别碰虚拟货币。”
我们和他聊了聊下一代互联网、Web3与公共IT系统。
以下为对话内容:
01
重新定义“下一代互联网”
36氪:你很反对虚拟货币。
何亦凡:我极其反感虚拟货币。建议大家都别碰,即便赚了钱,那也是别人亏的钱,而不是通过创造价值得来的。虚拟货币就是一个少数人操纵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
币圈必死无疑。三年之内,很多公链可能会推出无币版本,如果他们想服务传统行业的话。特别是当他们的币卖不动的时候。
现在这些公链,你做什么事情,都得碰它的币。这真是非常愚蠢的设计,最终会导致全世界99%的IT系统和公司不会碰它。它是在自断生路。
36氪:你怎么看这个圈子的人?
何亦凡:首先是对钱的追求比较大,人之常情。追求加密货币的人,可能会少点原则性。比如巴菲特永远不会碰加密货币,即便能赚再多的钱。
两年前,如果我们利用BSN在海外的名声发币的话,会很好卖。但打死我都不做,因为币圈是没有监管的,很容易暗箱操作,一般人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贪欲的。
36氪:你们一直在支持无币区块链的普及,能把你们理解为Web3行业里的“异类”吗?
何亦凡:首先我觉得Web3是币圈造出来的词汇。我们更愿意称下一代互联网叫“公共IT系统”。这也是BSN在做的。
36氪:怎么理解“公共IT系统”?当初是怎么想要创业做这件事的?
何亦凡:红枣科技在做BSN之前,是在做一些智慧城市的底层技术开发。2018年我们接触到了一个政府的区块链项目,让我们评估一下。于是,我们花时间研究了区块链技术之后,发现“去中心化技术”是一件好事。
因为区块链模拟了一个新的通讯逻辑。
基于新的通讯逻辑,可以由多方来共同建设一个IT系统或者应用程序,而不是像现在的应用(App),都是由某一方控制,另一方(用户)用就行。
我们觉得这是件大事。因为它不是一种新的应用,或者新的技术方向,而是一种新形态的IT系统。公共IT系统将会在透明性、互通性和隐私性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
后来,我们和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的一些计算机博士专家论证之后,觉得这会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方向。
未来,除了当下的单主体应用,还会出现多主体的应用——可以叫作“公共IT系统”,也有人叫它Web3。
36氪:这些不同的联盟链、公链在BSN的体系里,扮演什么角色?
何亦凡:操作系统。不同的区块链就相当于是电脑的Windows、Linux,手机的苹果的iOS、安卓系统。所有的App都是搭载在这些系统上面。每个操作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每个操作系统都有自己的运营方,他们会在竞争中改进自己的服务。
BSN集成了很多操作系统,让大家随便选。
我们提供的是分布式的云服务,区块链是我们里头的操作系统而已。
36氪:BSN解决了什么问题?
何亦凡:主要有两个。现在的每一个公链、联盟链相当于一个局域网,而把局域网串起来,让数据能够互相流通,技术才会不断创新。我们希望所有的区块链能够数据互通,另外就是降低区块链的使用成本。
36氪:你说你们相当于是一家分布式云服务,那和AWS、阿里云有何不同?
何亦凡:数据中心就是一个小的云中心。体量可以很小,大家都很小,但是大家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巨大的云了。
分布式云一定是共建出来的。如果它由一家企业来控制,比如AWS、阿里云,即便他们在全球各地都有数据中心,但也不叫分布式云。
因为所有的数据中心都归它管,如果你不交钱,可以把你的数据都给删了。
很多区块链应用都在用这类传统云的服务。如果把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的云服务全关掉,全世界的公链要死掉80%。
我们数据中心的软件是开源免费的,拥有数据中心的人可以在网上匿名下载,自己安装,然后接入我们的网络。这时,我们会知道BSN的网络上接入了一个新的数据中心,但我们并不会知道它是谁。
未来,即便是红枣科技倒闭了,但只要还有其他的数据中心在运行,BSN的服务会持续下去。
36氪:“公共IT系统”这件事普及要多久?
何亦凡:两年前我觉得可能需要20到30年。但最近半年,我们发现产品的接受度蛮高,可能3、5年后,“公共IT系统”就会变成一种常规的IT业态。到时“公共IT系统”会占互联网30%的流量。
36氪:Web3领域经常提“去中心化”的思想,BSN背后有什么理念吗?
何亦凡:降本增效,让IT系统成本更低,让更多人愿意付钱用我们的云服务,就这么朴素。没有IT系统,人类依旧能活。但IT系统可以让很多事情效率提高。
36氪:你们是不发币的,但token被认为可以发挥社区治理的功能。
何亦凡:很多DAO里面让成员买token或者NFT,说买了之后就有了治理、投票的权利。这纯粹是忽悠。决定产品、技术更新的其实就那么几个人,大部分买了币的人是不知道核心管理层要干嘛的,很多人都是直到核心管理者宣布了进展时才知道。
这就像一家公司,管理层在内部集资,说钱投给公司,就可以有投票权一样。这些模式都已经是被各国形形色色的人“玩”了若干年的模式,换了个英文名字而已。
36氪:很多Web3项目强调成员自治,你们怎么落地“自下而上”的治理理念?
何亦凡:虚拟货币才需要自下而上,它必须要民众共同来管理,保证它的统一性。但公链或者“公共IT系统”不需要。
36氪:那怎么体现你们的公共性?
何亦凡:我们定了几个原则:必须开源,一定是公共性的;不要牵扯到任何一个应用里,只为那些应用提供底层技术、开发环境。比如,虚拟货币就是一种很具体的应用。
对于公共IT系统或者公链来说,第一,你是匿名的;第二,你可以随时加入和退出,不需要许可;第三,系统上的数据都是透明的,所有人都可以查询,比如你发了一个NFT,别人可以查你的NFT用的是什么链等等。所以,我们觉得匿名性、自由加入性、透明性,只要保证了这些东西,它就是公共的链。至于你在上面创建了一套虚拟货币,那是你应用端的事情了,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注:BSN面向海外发布了BSN Spartan网络,遵循海外标准,实现开源、公开、匿名与无需许可。面向国内的BSN-DDC基础网络遵循我国互联网合规标准进行实名认证,实现开源、公开透明特性。)
02
中国web3的未来在何处
36氪:你们投资方的背景还挺国际化的。
何亦凡:我们当时只找海外的,不找国内的。目的就是一定要走出中国,在海外需要背书。
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国门的还是以应用为主,比如字节跳动。但很少人在用中国的底层技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云技术,都没有。
我们提供的是底层技术,别人要把应用搭在我们上面,权限很高,这很难。但这些股东帮了很多忙,甚至我们三分之一的客户都是他们介绍的。
比如,我们在中东进展很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阿美石油是我们的股东,给我们提供了背书。
36氪:你们在海外办活动推广BSN时,现场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更关心什么?
何亦凡:第一,成本一定要便宜。第二,它一定要开放透明,你不能是个黑匣子。第三,绝对不能有币。因为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传统行业的,银行、餐饮企业、甚至电影院,加密货币的价格是高波动的,你只要有币,他们是不会用你的。最后,就是安全性。
36氪:你觉得BSN上面,下一波应用会集中在哪些领域爆发?
何亦凡:现在BSN网络上的应用以数字藏品为主。但我一直说“藏品”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投机的性质。它应该叫“数字商品”。商品是有应用场景的。
对于国内的数字藏品行业,我们跟BSN上所有的平台方说,你们的业务都不太可能做到很大规模。你们得往“商品”上转型,你们的NFT一定要有使用场景。你们将来可能会变成数字商品的淘宝,不能变成交易所。
36氪:怎么理解NFT的价值?
何亦凡:在我们看来,NFT是下一代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是革命性的数据库技术,会改变IT账户的管理体系。
比如,未来每一个用户在不同的应用中拥有一个NFT,NFT可以区分各方对数据的访问权限。用户可以设置不同的数据授权,没有授权,任何公司都无法调取该用户的数据。这样,真正实现了隐私数据回归个人管控。
NFT技术未来可应用于身份管理、账户管理、碳交易溯源、票务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等任何需要数字凭证的领域。
36氪:为什么做数字商品的淘宝可以合法,但做数字商品的二手交易的“闲鱼”就可能不合法?
何亦凡:首先,任何东西,只要把它金融化、可以导致非法集资,就是违法。这不是数字藏品的问题,是政府一贯对于非法集资的立场。
实物商品,它的流转性比较低,当没办法形成大宗交易和高频交易的时候,不具备金融属性。
而数字藏品是一个电子产品,它一天可以交易很多次,具有高频交易的属性,就容易产生金融性,造成数字藏品的“证券化”。所以被严格监管。
法律监管的都是应用和动作,而不是技术本身。我觉得未来的立法会针对NFT的不同使用场景去适配。
36氪:之前大家一直觉得中国对于加密行业的监管过于严格,有点抑制创新。
何亦凡:并不是。虚拟货币最开始就是在中国发展壮大的。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从投资角度看,中国老百姓的理解能力不高。中国的股市里投资人70%是个人。中国的老太太们,你给他们发一个短信出去,说我是公安局的,你涉及洗钱,给我打5万块钱,成功率会有1%。这样的社会基本面,如果没有监管,庞氏骗局、非法集资会横行霸道。社会还要不要稳定性?
36氪:怎么看Web3和元宇宙的关系?
何亦凡:我觉得元宇宙就是一种前端技术,和电脑手机是平行关系。基于电脑诞生了很多公司,基于手机诞生了很多公司,元宇宙实际上是一个三维的前端技术,基于新的终端还会诞生出很多公司。元宇宙中任何事物都需要数据库中对应的标识,其后台管理可以依靠NFT技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