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数字化技术,找到每件文物独一无二的微痕特征,精准跟踪识别国宝……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正在研发的一款应用——“文物指纹”,有效解决了文物外借交流中的后顾之忧,让文物真正安全地“活起来”。
博物馆的文物储藏管理,过去靠人工标记,之后使用电子标签,文物进进出出都有记录。随着文物藏品数量增加、流通借调需求增多,文物的信息管理、出入库、借调、盘库等管理流程中易发生管理风险,且风险难以发现、难以回溯、难以核查遗失对象。
况且,当前赝品的制造水平日益提高,单纯依赖库管员凭借经验进行查验识别,难以消除“以假换真”的风险。鉴于此,许多文物专家提出,文物借出归还亟须在出入库时做客观科学的同一性比对鉴定。但由于缺乏此类场景智能化的工具和设备,文物外借归还后真假难辨的行业痛点一直困扰着各大博物馆。
临平博物馆研发的“文物指纹”项目运用图像指纹提取技术、指纹相似度计算方法、大数据技术、密码学、点对点网络等技术,建立包含服务端、治理端在内的统一平台,开发包含文物指纹系统、藏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文物流通溯源存证系统、文物大脑、图像服务平台、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在内的基于文物微痕比对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应用。
文物的“指纹”是怎样被找到的呢?
在临平博物馆,记者看到了一个类似显微镜的仪器,它可将文物表面放大至数百倍,并自动变焦拍摄,不用接触文物就能采集到文物细节。
“我们通常会采集一件文物上的两三处细节,每一处拍摄10余张不同倍数的照片,再用系统捕捉每张照片上的特征点,生成‘指纹’模型。”临平博物馆副馆长于秋娜对记者说,在对比时,只要将文物同一位置对准仪器,系统就可自动对比,如果结果与此前采集的“指纹”模型特征点吻合,即可判断这是同一件文物。另外,由于利用了区块链技术,采集的特征点与模型无法被篡改,能更好地维护文物的安全性。
据介绍,“文物指纹”应用项目已被列为浙江省文物局数字化改革“揭榜挂帅”试点子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由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负责文物“指纹”比对算法研发与管理应用建设。目前,该项目在文物同一性认定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特种采集设备升级、文物“指纹”平台建设。
自2022年11月至今,临平博物馆完成了1193件组文物“指纹”采集,共计4044个采集点18213个“指纹”。文物种类以书画、玉器为主,另涵盖石器、陶瓷器、金银器、铜器等多种品类。同时,“指纹”采集还应用于延边博物馆外展、龙泉博物馆外展、柯桥博物馆外展的出入库实践中。
物联网、RFID等技术在国内外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游客服务、智能导览等多个方面均有应用,但文物微痕比对鉴定、区块链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尚属起步阶段。当下,无论是文物借展、日常藏品管理,还是在艺术品质押融资、贵重文玩典当等场景下,都需要确认文物是否被伪造替换。浙江省文物局有关专家认为,通过便携显微设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将出库文物的微痕进行记录,与入库文物的微痕进行对比,实现入库文物的快速认定,可大幅提升入库文物的认定速度与准确率。
“目前这个应用还在完善提升过程中,未来可以形成文物指纹藏品管理制度、采集验证标准、出借流程等行业标准,建成整套包含微痕鉴定、藏品盘核、藏品溯源、特种设备研发等业务在内的文物指纹管理应用。”于秋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