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对于业内不少人来说,3D内容市场是一条具备千亿级想象空间的赛道。动辄亿元级别的融资,也是3D内容创作市场备受资本关注的缩影。
如今,随着疫情结束,市场进入冷静期,融资环境大变。据业内一名创业人士告诉VR陀螺,资本的投资也变得越来越谨慎,会重点考虑回报路线。
在这个环境下,很多3D内容的初创企业缺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市场。以3D重建为例,据VR陀螺了解,目前国内的3D重建应用市场基本上没有打开,大多数初创企业都以海外市场需求为主,主要也集中在北美国家。
市场的大小直接限制了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以及融资条件,3D内容的初创企业都在「熬」,等着风来。年初AI爆火,吹来了第一波风,引发了业内对3D内容创作的高度关注;6月,苹果推出Vision Pro宣称进入「空间计算时代」,而3D则是进入「空间计算时代」的关键钥匙之一,3D内容市场的赛道再次动荡。
硬件端持续内卷,3D内容领域升温
AR/VR缺优质3D内容久矣!
3D内容市场欠推力大家有目共睹,尤其在苹果推出MR新品之后,业内更是发现AR/VR若是缺内容,很难推动大众消费。
即便如此,内容仍然没有像硬件那样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从国内硬件投资来看,国内投资在硬件、技术领域内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据VR陀螺了解,在投融资市场回冷的情况下,2023年上半年硬件板块仍是资本关注的重点,融资并购事件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43.7%。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似乎只有投资硬件才是正确的选择。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AR/VR技术端的投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越多资金的投入以及越长时间的等待。以超表面等其他先进技术为例,虽然短期的投资信息、扩产路线能够振奋市场,但却无法加速到大规模量产商业化的距离。
另一方面,硬件设备的迭代发展也呈现出一家厂商努力卷过一家的势头,从4K到双目8K,从LCD屏再到Micro-OLED,硬件设备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再到今年AR设备的价格已经卷到千元,衍射光波+Micro-LED的方案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反观内容市场,大家卷起来的态势并不足。
对于一级市场来说,热门赛道的投资自然始终是投资者们关注的焦点,像去年的新能源再到今年的AI,回看AR/VR市场亦是如此的道理。
2016年左右AR/VR爆火,那时候无论硬件端还是内容端谈融资,投资者都会很乐观地进行投资。而到如今,AR/VR市场遇冷,除了少数企业能获得大额融资外,一些初创企业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降温。尤其对于内容端来说,缺少了势头,投资数量更是寥寥无几。
其实,AR/VR市场回归平稳是件好事,也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今年苹果发布Vision Pro使得稍显平淡的市场又开始热闹了一些,投资圈对这条赛道的关注再次产生了兴趣。据VR陀螺统计,自苹果发布新品以来,8月全球XR相关投融资事件有明显上升,主要仍集中在硬件领域。
看的见风向、热门赛道更容易吸引投资者敢于「赌」,但若在热门投资领域找到「长线」很难,这不仅考验投资机构的宏观环境判定能力,更有微观市场的分析能力。因此,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愿多冒风险。
不过我们也应该乐观的看待,硬件端的发展到一定时刻,必然会迎来全面发展的理性期。正如随着苹果发布Vision Pro之后,3D内容创作领域开始被广泛关注并正在被快速推进。
为了能够使3D内容创作领域更加高效的发展,皮克斯、adobe、苹果、Autodesk、英伟达还联合宣布成立OpenUSD「Open Universal Scene Description」联盟「AOUSD」,以此来推广OpenUSD格式从而制定3D内容制作领域的行业标准。
据SIGGRAPH会议显示,英伟达将为开发者和公司提供广泛的框架、资源和服务,以加速OpenUSD的采用。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正如HTML引发了2D互联网的重大计算革命一样,OpenUSD将引发协作3D和工业数字化时代。”
苹果视觉产品集团副总裁Mike Rockwell则表示:“OpenUSD还将有助于加速下一代AR体验,从艺术创作到内容交付,并产生不断扩大的空间计算应用程序。”后续的创意工具可以大规模采用OpenUSD来为Vision Pro开发基于3D内容的应用程序。
新硬件和新场景带来3D内容需求高增,如果能够在元宇宙中的环境中依据图像数据创建准确的3D重建,可以说是解决了AR/VR产业缺3D素材的一大难题。
手机/相机扫描,3D建模成本大幅下降
业内已经普遍认为,谁拥有3D内容生产技术,谁就掌握了下个数字世界的入口,谁解决了3D内容生产的技术、商业瓶颈,谁就能成为下一个科技巨头,3D内容市场将会成为全球竞争战略的新高地。
而对于3D内容生产来说,最核心的是少不了3D模型。其实,任何空间化3D内容本质都是3D模型,开发者需要用3D模型构建其需要的3D内容。
但一直以来获取3D模型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用户需要手动地用3D建模软件,从0到1地把模型一笔一画地建出来。这个过程很繁琐,尤其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是效率低成本高。
另一个是3D扫描重建硬件,这个对于硬件的要求很高,大则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的硬件成本使得获取3D模型就无法真正彻底普及。同时对于有意入局这个赛道的团队来说,配备3D研发管线的人力和资金成本就极高。
作为下一代平台入口的关键技术,3D创作能够真正降本才是重点。随着AI技术的到来,业内也推出过诸多新技术平台,简化3D创作的繁琐。如英伟达推出的FlexiCubes,使用AI生成轻松创建3D模型。
FlexiCubes还可以通过生成对抗网络生成高质量的3D模型网格,网格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应用,如物理模拟和渲染效果。只是新技术到大范围应用还是有一段距离,如今获取3D模型主要有两种方法——3D建模或3D扫描,后者的效率和成本远远低于前者。
以KIRIEngine为例,用户通过KIRI Engine App或 KIRI Engine网页端将围绕物体拍摄的照片上传至云端进行处理,就可以获得和现实物体一模一样的3D模型素材,之后便可以将这些逼真的3D模型素材应用在各种包括VR场景、3D游戏、影视特效在内的3D内容制作中。
KIRIEngine创建的3D模型
KIRIEngine有免费的基本版与付费专业版「约15美元/月」两个版本。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基本版已经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3D内容了。只是KIRIEngine仅在海外上市,国内用户还无法使用。
KIRIEngine的底层技术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一个photogrammetry(多目视觉测量法),另一个NeRF(神经辐射场重建技术)。关于NeRF重建技术,VR陀螺曾在一篇文章中作过简单的介绍,感兴趣可点击详阅:《AI 3D创作来了?》
photogrammetry与NeRF都是通过用户环绕物体拍照、录视频来生成3D模型的技术,只是优缺点不一。photogrammetry的优势在于能对物体生成非常专业、质量非常高的3D模型,缺点在于如果物体表面的特征点不够多,就没法生成3D模型。
NeRF的优势在于不太需要物体本身的特征点就能对物体做3D重建,但它的问题在于生成的3D模型的质量不够高。
KIRIEngine是巧妙的结合两种技术的优势,将应用做到了落地,可以说是目前安卓端非常好用的3D重建软件。由于成本低、高效、操作简单,KIRIEngine在AR/VR内容市场、游戏、电影与3D动画等多领域都有应用,并已经进一步降低了3D建模的成本问题。
结语
近2年,能看到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企业的进军,3D内容市场也前进了很大一步。
此次,苹果发布Vision Pro更是进一步地推动了3D内容市场的需求,甚至推动市场的发展走向正轨。接下来,或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开发者为空间计算时代的到来开发各种各样的3D内容。
与此同时,英伟达在3D创作上也在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如与AI生成结合创建3D建模,AI在未来3D创作领域必然会有用武之地。在生成式AI全面到来之时,3D内容创作将会迎来更大的市场与全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AR/VR硬件市场扩大将会成为3D内容最大的输出平台。据高通、IDC估计,2024年XR硬件销售将达57万台,是2021年近5倍。据ARK预测,AR眼镜将在未来10年快速增长,在C端大规模普及,预计在2030年AR硬件市场将高达1300亿元。
同时,硬件的价格从2020年至今已有了大幅下降,普通消费者终会成为硬件设备的主力军。当头显设备像手机一样普及,3D内容应用类似于当前互联网的视频。内容消费需求也会从小众转变为成C端消费的数亿级市场,开启全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