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魅族的入局,AR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似乎开始进入白热化?
发布2款AR眼镜新品,魅族强势入局
2022年7月,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个人投资的星纪时代正式收购手机品牌魅族;次年3月,星纪与魅族合并,星纪魅族由此诞生。而就在成立当时,星纪魅族就已经释放出要布局AR的信号。
“专注于消费电子全链路创新,打通手机、XR、操作系统、芯片、汽车等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界限,实现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超级协同。”沈子瑜在合并公司成立之初曾经表示。
而今,传闻已久的AR眼镜也终于露出真容,在11月30日举行的“魅族秋季无界生态发布会”上,MYVU唯我独见系列两款AR眼镜产品也正式浮出水面。
图源:VR陀螺
1、MYVU 探索版
第一款是MYVU 探索版,一体机设计,内置高通骁龙5100芯片,可以通过蓝牙或WiFi与手机连接,共享手机算力、网络、GPS定位等。
MYVU 探索版采用树脂材质的衍射光波导光学方案,结合全彩Micro LED屏幕,实现双目全彩显示。树脂材质相比玻璃材质虽然透光率和折射率略低,但能带来减重和耐摔的优势,所以也被AR眼镜厂商们视为接下来主流的趋势。
不过受限于目前Micro LED屏幕技术局限,分辨率仍只有640*480,在30度左右的FOV下,显示效果并不会觉得很差,反而PPI(像素密度)能够达到6000以上,对比目前手机屏,如最新的iPhone 15 的屏幕PPI为460。全彩光机采用Cube合色,光机为0.4cc,镜腿折角部分虽然还稍显粗犷,在圈内人看来这已经是在极限压缩。
图源:VR陀螺
在发布会过程中,星纪魅族一直在强调全天候佩戴,所以轻薄、舒适性、亮度、长续航这些也成为了产品必须要迈过的坎。探索版重量71g,不算特别轻,但考虑到眼镜中集成了芯片、电池、双光机等完整零部件,在现有条件下每下探1g都会极其困难。
图源:VR陀螺
镜框采用镂空飞行员设计,时尚感很强,实际戴上与普通眼镜并不会有太大区别。部分配件都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如自适应可拆卸鼻托、可拆近视镜片以及磁吸墨镜片。
亮度是所有AR眼镜的关键参数之一,探索版的入眼亮度据称为1100nits,透光率约80%,室内使用几乎没有影响,但在室外强太阳光环境下,配合墨镜片能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续航方面据称可以实现8小时续航(非持续使用状态)。眼镜支持多种交互,包括镜腿触摸板、语音交互、指环交互以及手机也可以作为触摸板使用。
图源:VR陀螺
指环有三个尺寸可选,采用陶瓷和不锈钢材质,质感很高,可以作为日常装饰用。专用充电仓有点像一个迷你的首饰盒,当用户将指环放进去的时候会通过磁吸设计自动调整到充电位,满电据称可以续航一天。指环内置IMU,可以实现3DoF交互。整个交互逻辑与触摸板、手机触摸板一致,单击确认、双击返回、长按Home。只是指环的交互位置位于指示灯处,点触、双击、长按等,另外,长按状态下还能调用IMU,通过手势来左右选择菜单。
图源:VR陀螺
探索版售价9999元,比预想中价格略高。从现场用户的使用反馈来看,大部分用户都觉得产品非常黑科技,“不用再当低头族了”“刷抖音很方便”……甚至还有人想单独购买指环当装饰戒指,不过对于这个价格,很多还是学生的魅粉似乎还是有点望而却步。
图源:VR陀螺
2、MYVU
相比直逼万元的探索版,2499元的MYVU就显得亲民许多。主打轻薄时尚,一体机设计,重量仅43g,与普通眼镜的佩戴体验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同样是双目衍射光波导,只是屏幕只能显示单绿色。
MYVU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其多样的外观,除了多种颜色、花纹可选之外,还能专属定制,仅凭其外观或许也会有用户愿意为其买单。
图源:VR陀螺
MYVU AR眼镜采用单层树脂衍射光波导+Micro LED屏幕,入眼亮度达到2000nits,透光率80%以上,镜腿处设置0.5mm超线性双扬声器,可以实现优质的音效,通过QQ音乐臻品认证。相对于探索版,MYVU更适合信息提示场景,同样也支持屈光镜片(博士合作)、墨镜片叠加,以及指环交互。
图源:VR陀螺
MYVU系列两款眼镜均基于Flyme AR操作系统,可以使用Flyme Link与魅族智能手机连接,让AR眼镜共享手机的算力和网络。同时两款眼镜都接入了Flyme AI大模型,魅族认为AR眼镜是承载大模型的最佳载体。基于AI能够实施唤醒AI助手,让其提供旅游攻略、学习计划、商业分析等等日常生活、工作的协同,同时AR眼镜可以实现提词器、实时翻译(中英双语)、骑行导航等场景功能。
MYVU系列的软件系统方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是UI布局。待机状态下显示的是四个圆环构成的原子化组件分别显示设备、环境、个人健康、Aicy助理等与用户息息相关的全天候信息。为了不遮挡正常视野,这个组件位置默认位于视野偏下,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调整到其他四个角落,但设定都是在不遮挡前方视野的前提下。
图源:网络
手机+汽车+潮玩打底,星纪魅族背后生态能否撬动AR消费市场
11月底的武汉,远比想象中更加寒气逼人。然而,在萧瑟的寒风中,依旧有很多“魅粉”不辞辛苦排着队等待入场,因为,现场除了AR眼镜之外,还有手机和汽车产品同样备受他们期待。
目前星纪魅族的业务线涵盖智能汽车智能手机和智能眼镜,三个板块都有相关的软硬件产品。
图源:网络
在发布会入口处,多辆搭载了Flyme Auto智能座舱的吉利银河E8和领克06 EM-P汽车被参观者们驻足围观体验。吉利集团旗下拥有吉利、领克、宝腾、几何、银河、路特斯、极氪等品牌,2020年吉利汽车就实现了全球1000万辆的销量。而如今,在油改电和汽车智能化大潮下,汽车生态也迎来了大的技术革新机遇。
图源:VR陀螺
基于Flyme OS,手机、汽车、AR眼镜三端互联,也成为了星纪魅族的核心优势之一。此次会上,星纪时代并未提及AR眼镜与汽车的联动,但业内已有众多汽车企业,如蔚来、理想、小鹏在推动让AR成为智能座舱中的一环,或许联动只是迟早的事情。
伴随着观众席此起彼伏的“牛逼”应援声,魅族21手机也在本次会上发布正式发布。星纪收购魅族并与其合并,将魅族的手机研发能力纳入其中,也为其带来了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2003年成立的魅族,至今已有20年历史,根据官方信息,其Flyme系统服务用户已破亿。今年4月,魅族首家旗舰店在武汉开业。据称截至目前,魅族已完成300+零售门店、400+服务门店的建设,并且未来将在1000+核心商圈体验店陆续落地。
图源:网络
在眼镜、汽车、手机之外,实际上星纪魅族还成立了自有潮牌 PANDAER ,产品涵盖手机钢化膜、移动电源、降噪耳机、机械键盘等,主打年轻化、个性化。
基于以上,不得不说顶着众多光环踏入AR领域的星纪魅族,有着很多AR公司不具备的优势。包括高客单价的汽车用户,庞大的手机用户基础以及跟AR产品更为贴近的年轻潮流用户。
这次发布会上星纪魅族邀请了1000多名“魅友”到场,很多人实际上是第一次体验AR眼镜,所以在陀螺君看来,与以往很多发布会不同的是,这次会一次性触达了大量“潜在”用户,更直观地听到了用户反馈。在VR/AR终端的推广中,“触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毕竟这种产品的魅力很难用图文呈现,甚至视频都不足以表达,所以Meta也开始开设线下店以推动VR终端触达更多的用户。
图源:VR陀螺
而品牌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魅族盲订能实现20000台的原因所在。当然,成也品牌,败也品牌,如果品牌让用户产生了相应的期待,最后成败便在产品这一举。
从现场用户听到的反馈来看,此次魅族的AR眼镜算是打开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局面(除了万元价格之外)。
AR产业进入白热化激战?
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
未来AR将成为所有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这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必然。如今苹果以Vision Pro为开端,传闻AR眼镜形态的产品也在研发中。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都已入局,但都在蓄势中。
未来人手一台,规模堪比智能手机的AR市场,正在吸引大量入局者。只是,打开消费市场远比想象中要难。
图源:VR陀螺
自2012年以来,谷歌、Snap、Meta、华为、小米、OPPO等互联网科技大厂都或多或少地踏足消费类AR产品,有的以失败告终,有的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产品路径,还有部分企业只是发布概念产品。除了大厂之外,自2019年重新燃起的AR创业潮至今仍在持续,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百个AR眼镜品牌。
消费市场真正看到些许起色源于2022年,以Birdbath方案为主的观影类眼镜开始以2000元上下的价格落地到消费市场,得益于产品各方面平衡,如显示效果、佩戴体验、手机共享内容生态、价格门槛降低和量产良率提升,在观影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
2023年,以单色或全彩的Micro LED和衍射光波导为核心的轻量化AR产品逐渐开辟出新市场,以信息提示功能为核心,应用场景包括导航、翻译、提词、背单词、听音乐等,价格也从起初的4000元以上,下探到2000元左右,产品形态也越来越接近普通眼镜。
VR/AR是一个高度受限于底层供应链的产业,要实现轻量级、高亮度、长续航、多功能的AR眼镜,光学、屏幕、芯片、电池、材料、量产良率各方面都需要同步进步才行。而这些年,产品之所以能够越来越轻薄、价格从大几千上万到2000元左右,也都得益于供应链的技术进步。
但是,即便如此,现在AR市场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即便是手机厂商入局,也并未将竞争推向白热化,所有企业都在摸索期,从产品定义、交互设计、场景应用、系统UI,到底层的产品、光学,一切都未被定义,也未形成标准,一切才刚刚开始。
未来,AR或许还会迎来多次起伏,进入洗牌与创业潮的循环。如今看来,产品在经历了“做减法”之后终于到达了“看起来像普通眼镜”这一步,接下来,场景和功能打磨,将会是大家需要重点攻坚的方向。
图源:VR陀螺
魅族入局对于行业来说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而产业也需要越来越多这种能够高效“出圈”的企业,将AR产品带到行业之外,无论是汽车、运动、游泳、潮牌、时尚、奢侈品,还是工业、教育、医疗、文旅这些B端领域,AR的场景未来必定是百花齐放,只是我们需要阶段性聚焦。
关于MYVU系列的软件系统部分,本次体验时间有限,未来陀螺君将带来更详细的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