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过很多年的工,在外资和中资的多家金融机构,从事过多个岗位。对比一下外资和中资的职场文化,我最大的感触是:中国企业实在过于“公私不分”了,员工既没有“私人空间”可言,也没有“下班状态”可言。具体而言:
-
外企的绝大部分沟通是由公司邮箱、公司OA和内部IM承担的,而内资企业严重依赖员工微信等私人联系方式。随时随地,手机一响,员工的额头就要冒出一阵冷汗。
-
外企的商务沟通高度依赖工作电话(座机),甚至不鼓励员工打手机沟通(因为不能留痕);内资企业几乎没人用座机,到新单位的第一课是牢记同事和客户的手机号。
-
外企的下班时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尤其是法定节假日和年假,员工订好邮件自动回复就可以去钓鱼了;内资企业根本没有这一说,哪怕你在世界的另一端度蜜月,有个芝麻大的事情涉及到你,也会夺命连环Call,让你欲仙欲死。
这种公私不分、无限侵害私人空间的企业文化,是否像某些人说的一样,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效率,甚至构成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我的经验看,恐怕不是。我曾有过星期六晚上,正打算独自小酌一杯时,突然被夺命连环Call去参加一个“线上客户路演”的奇幻经历——不但我们烦躁,客户也烦躁,因为两边参会的都是打工人,只是迫于双方老板的意志,不得不在周六晚上八点讨论一个工作话题。
这样的加班能有效率吗?反正老板高兴就好……
所以,当我听说钉钉在3月22日的品牌升级发布会上推出“下班模式”时,心情颇为激动。当我听到细节时就更激动了: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开关“下班模式”,可关闭钉钉单聊、群等消息通知,鼓励员工准点下班。
对于许多打工人来说,这个消息可谓“太阳从西边出来了”——钉钉不是一个专门为老板考虑、专门帮助老板管理员工的APP吗?尤其是“DING一下”的威力,曾经让无数员工谈虎色变。直至今日,在脉脉、知乎等社交网络搜索“钉钉”,你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员工满怀怨气的吐槽。现在,事情是不是正在起变化?
从软件开发的角度看,加入“下班功能”不会很困难,可能就是几段代码的事情。;
但是,“下班功能”折射了钉钉整体产品理念的转变:从以前的只重视一号位(企业家),变成也开始重视打工人的感受,实现企业内部各类用户的平衡。
确实,工具仅仅是工具,但至少这次钉钉把选择权开放给了用户。它可以站在组织的视角,选择不上这个功能。现在在工具上提供这个功能,甚至会是一次底层发展逻辑的重构,这是把选择权的让渡给了用户。
如果钉钉都有下班模式了,你还在加班,那这个加班跟钉钉有关系吗?
更进一步地说,这也折射着中国企业管理方式乃业务增长模式的一次变革。
在我看来,任何软件产品都只是工具,关键还要看人们如何使用。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已经永久告别了“野蛮增长”模式,进入了追求“高质量增长”的时代;996加班走向了尽头,保障员工工时和休息休假权力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钉钉,一切与企业管理、企业办公相关的软件工具,都要贯彻以人为本、公私分明、为打工人着想的原则,才算是符合时代潮流。
以前,互联网行业是加班的重灾区,互联网大厂的打工人都被默认为不需要休息的“奋斗者”,乐意用终身健康换取短暂的高薪。2021年以来,情况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字节跳动、快手先后取消了大小周制度,阿里开始执行每周在家办公一天,腾讯则开始在部分部门推行965工作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趋势,互联网大厂在这方面总算“以身作则”了一把,能够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中国太大了,企业太多了,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一直没有很好地贯彻《劳动法》。在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我曾经去几个中西部的三线城市调研,吃惊地发现:那里的民营企业普遍没有双休日,员工也习惯了每周工作六天;如果老板愿意周六下午多放半天假,就会被视为有良心了!这种情况不仅是违法的,而且是不可持续的。谁知道,要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全面地确立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还要花费多少时间呢?
像钉钉这样的软件工具,虽然不能引领潮流,但至少可以起到配合、促进潮流的作用。例如,“下班模式”的广泛应用,可以加深人们对“打工人休息时间不容侵犯”的认识,让管理者不再那么理直气壮地在休息日指挥员工。久而久之,“公私分明”“尊重个人空间”的企业文化,或许就能深入人心、变得巩固。
用钉钉总裁不穷(叶军)的话说:To B产品要服务好三类客户,即一号位(老板)、管理者和员工,但是过去的To B产品往往忽略了员工这个用户群。组织管理的两大要素是Context(环境)和Control(控制),前者偏向于个体视角,后者偏向于管理者视角;过去钉钉对Control做的更多一点,今后要在Context方面多多发力,实现二者的平衡,这也是一种产品观的进步。
钉钉昨天更新了新品牌“钉钉,让进步发生”,这些产品变化,在我看来也是钉钉的进步,产品观的进步。这种进步,也体现在钉钉产品的新设计架构里,不穷着重讲了两个对应Context、Control的Tab:协作Tab承载文档、便签等个人用户的办公工具,工作台Tab去承载组织的管理工具,按人群聚合但又共生。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钉钉的更新,大部分是为了“员工办公更趁手”,包括钉工牌、钉闪会、钉钉文档,以及昨天不穷着重讲述的高铁模式,这是一项让用户在高铁等网络差甚至无网络情况下,使用钉钉的体验可以更舒服的改造,例如离线时还可以查看最近的日程、文档等等。
从组织的管理需求,到组织的管理需求与员工自下而上的创造需求的共生,这是钉钉产品观的进步。
回到组织视角,我还想补充一句:在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组织里,一号位、管理者和员工的核心利益应该是一致的,Context & Control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产生良性的协同,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对于这一点,一百多年前的汽车大王福特已经做出了一个极佳的示范——通过增加工资福利,促使员工成为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又反过来促进了他们对福特汽车的购买需求,形成良性循环。事实证明,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成为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所有人都因此受益匪浅。
试想一下,如果“下班模式”得以普及,工作的归工作、生活的归生活,打工人能拥有真正自主的业余时间,至少可以产生下列的非常积极的影响:
-
休闲时间增加,就意味着用于消费的时间增加,尤其是旅游、餐饮、线下娱乐这样的“体验式消费”。在后疫情时代,这些“体验式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
人们可以在家庭生活上花费更多时间,既可以促进家庭和睦,也可以提高生育意愿,子女也可得到较好的陪伴,从而大大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
工作时长减少,对“打工人”的健康必然是有益的,不仅能降低健康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还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这也是“共同富裕”目标的一部分。
上述变化也将倒逼中国企业从“堆人头”“堆时长”的粗放模式,转向重视工作质量、重视业务数字化的精细模式。说到底,过去多年中国企业之所以习惯了那种粗放模式,除了因为法治还不够完善,也因为那种模式最简单、最容易执行,能让人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像一个学生,在低年级或许可以依靠简单粗暴的死记硬背去拿高分,但到了高年级就必须养成更良好的学习习惯了——对中国企业而言,现在正是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的时候。
“高年级” 不是那么好读的,中国企业的转型还任重道远,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钉钉“下班模式”的推出,让我看到事情正在起着积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爆发出巨大的To B数字化需求。这条路非常漫长,不会一蹴而就,还存在许多微妙而具体的难点,但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因为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