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中年人的生活在社交媒体的渲染下已然是个大写的“惨”字,34岁的吴忌寒,会是哪个字?
从中关村的小办公室到奥北科技园的独立大厦,比特大陆用了三年时间?也许吧。
吴忌寒的办公室格局一直都没什么变化,就是拐角隔间里一个小玻璃房子,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架,一张沙发,桌子上一台老式笔记本,笔筒里放一些简单的文具。他本人的形象倒是变了很多,而且非常明显。五六年前是个非常青葱的少年模样,顶多是看上去带着点聪明,谈笑的时候是很真诚。两三年前开始发胖,公开场合讲话时而会露锋芒,鼎盛时期政见不合的时候会直接发飙。那个时期正是加密市场大爆发的时候,在外人看来,他当时真的手可摘星辰。
人站在最高峰的时候往下看是没有敌人的,因为目之所及只有自己。他那个时候唯一的“敌人”可能是在他被万人注视的时候,在北京一家餐厅里要求高管战队的詹克团。当时是BCH在香港的峰会,这场会我也在,彼时线下遇到的不少BCH的拥趸者和社区的骨干成员,已经对BCH社区本身或者说吴忌寒的角色有微词了。极少有人感知到这场会议的微妙之处。用两个镜头表示,吴忌寒在台上描绘着他的数字王国理想,詹克团暗暗亮出了兵器的寒光。他的理想和现实都已经有了裂缝。
从自己写网站,淘宝卖矿机,再到退居幕后,老李大概用了七年。直到今年,老李又接过了销售大旗重回一线,也成了别人口里那个“拿了詹总红包就再也没出现在办公室的人“。
除了另外一位鲜少露面的合伙人葛越晟,老李是对整个比特大陆历史和两个创始人的恩怨最清楚的局内人。两位老板的故事其他媒体说的非常多,也有非常多的细节。大概的故事就是吴忌寒挖掘了矿机这个“闷声发大财”的大生意,天注定的缘分让他遇到了懂芯片设计的詹克团。于是这俩人开始一起赚钱。初心非常简单,无关乎理想抱负,就是赚钱。简单的事情往往让人没有杂念,如果有,那就是耐人寻味的合伙人之间的对赌协议。从这份对赌协议推测的出来,当时吴忌寒愿意给予60%这么多的股权,一方面是市场的压力,一方面是詹克团的要求。当时矿机实在是太赚钱了,真正的机器一开黄金万两。吴忌寒最终的目的就是尽快的开发芯片让矿机量产,所以什么条件都会答应。这份对赌协议是今天所有矛盾的根源。
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对比特大陆这家公司的认知,都是创始人只有吴忌寒?因为比特大陆就是一家很纯粹的币圈企业。制造矿机、卖矿机、开矿场、做矿池,所有的业务都是围绕着“算力“来的。吴忌寒的任务就是在这个行业里扩大公司的影响,并且牢牢掌握着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这是创始人的基因。我自己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比特大陆有另一个联合创始人的,是和老李闲聊的时候他说老板最近招了好多人,我说吴老板赚钱了所以要扩张公司,老李说不是的,是詹老板。
很多事情回头看的时候都是交叉发生的,詹老板在扩张自己人的时候,也许詹吴之间的裂痕就开始了。我们听到的许多故事真真假假,今天都能判断的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詹克团是时势造人下的受益者。对比另一位古早时期的芯片开发者张楠赓,詹克团还是比较入世的。当然了,今天比特大陆公司内部的许多细节写的人多了,难免会有各种争议,信息一旦经过多次传播就会失去原本的样子。说得多,未必是好事。在比特大陆风头无两的时候,我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小寒现在出门都要带八个保镖,因为仇家太多了。如今,詹克团在媒体描述里成了需要带保镖保护自己的人。多魔幻现实主义。
如今两位创始人从各自退让到剑拔弩张,甚至是你死我活,已经折腾了快一年时间。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我们所有人都是局外人,在被限定了范围的时候,每个人的认知都是被割裂开的,大家所看到的都是局外人的自我认知(当然也包括我所说的)。
我相信还会有更多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但是大家已经不太关注事情本身了,是可惜比特大陆。这是一家最早出圈的国际化企业,一只奔跑的独角兽。这周吴忌寒的《再致全体同仁书》里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圈里人还打趣,原来Pre-ipo的时候天价估值,用尽一切力量融巨额的资金,是因为比特大陆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融资是为了拯救了这只快倒下的独角兽。当时大家愿意为他买单,可怕的三百亿美金估值。这种大胆和自信的事情,也只有吴忌寒干的出来了。
吴忌寒也很久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前几次露面都是在公司合作伙伴或者自家的活动里,这种活跃这也是比较罕见的。前段时间我问他创业这些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的回复是:觉得复杂系统需要敬畏。这也许是最接近采访的一个回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