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Web(网络)出现至今,无论是对于用户还是开发者来说,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正是因为网络技术的进步,才使得我们制作网站和应用程序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这两年,Web3.0的概念兴起,发展势头强劲。万向区块链在这方面也多有探索,蜂巢研习社线上直播间经常会邀请Web3.0领域的开拓者和探索者来与大家分享相关技术,还与Parity和Web3基金会等共同发起了Web3.0训练营。
长期关注我们的小伙伴应该对Web3.0已有所了解,新加入这个领域的小伙伴可能还厘不清Web3与现在网络的区别。这篇小课堂将探索Web的过去,以及讨论Web的潜在未来,即Web3.0,帮助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小伙伴厘清各个Web时代的特点。
-
Web1.0测试版
最早开始出现的是“超文本(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概念,比万维网早了几十年。然而,几乎所有的超文本系统都依赖于本地文件。Tim Berners-Lee希望开发一个可以跨网络工作的系统,允许个人从一台机器上的一个文件链接到另一台机器上的另一个文件。因此,在1990年12月,他用Objective-C为他的下一个计算机系统编写了一个应用程序,并将其命名为万维网。
WorldWideWeb不仅仅是一个文件浏览应用程序,也是一个编辑器(第一个WorldWideWeb浏览器:https://worldwideweb.cern.ch/),可以把它看作是Web1.0的测试版本。
-
Web1.0
Web1.0是万维网革命的第一阶段,通常被称为“只读Web”。网站是信息性的,只包含超链接在一起的静态内容,没有CSS、动态链接、用户登录、博客帖子评论等互动性操作。
这些网站是使用Server Side Includes(SSI)或公共网关接口(CGI)构建的,而不是使用动态编程语言(如Perl、PHP、Python或Ruby)编写的Web应用程序。
在Web 1.0时代,也就是从1991年到2004年,互联网用户仅仅是内容的消费者。
-
Web2.0
Web2.0时代从2004年持续至今,是万维网革命的第二阶段,通常被称为“读写Web”。这一时期,用户可以生成内容并进行互动,如对博客或帖子发表评论,给好友发送信息等,网站和应用程序的易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都得到极大提升。
最早基于Web2.0的平台有YouTube、Facebook、Amazon等,同时由于CMS技术的发展,创建电子商务网站变得很容易也很受欢迎。
Web2.0带来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在于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在线工具和平台分享他们的观点、想法和经验。
当然,Web2.0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才会出现Web3.0。在分析Web2.0的缺点前,我们先来看看它是怎么工作的。客户端(用户)会向服务器发出HTTP请求,如果一切正常,它会将该网页作为响应发回。这里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所有数据都存储在由互联网公司控制的集中式服务器上。
如谷歌、Twitter、YouTube一类的互联网公司将用户数据存储在自己的服务器中,以便通过机器学习,用算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内容。这反过来会让用户在他们的网站上停留的时间更长,用户信息可以为这些公司提供更多的广告收入。用户的数据不属于用户自己,而是属于互联网公司。换句话说,用户也是这些公司的一个“产品”,用户的数据为公司发展做出了贡献,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劳动价值”。
-
Web3.0
正是因为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有价值的劳动创造中,那么 “要求互联网价值的重新分配”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出现了web3.0。
Web3.0的概念旨在创建一个去中心化但安全的互联网,不需要中间商或大型科技公司,用户就可以在其中安全地交换价值和信息。与数据存储在单个数据库或云服务商上的Web2.0不同,Web3.0应用程序运行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或点对点的节点(服务器)上。
对于用户来说,在Web3.0中,用户的数据将属于用户自己,而不是某个互联网公司,用户拥有对自己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当用户的数据创造出价值时,用户自己也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同时,用户将拥有一个数字身份,并且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这一数字身份。
在Web3.0愿景中,很多现有的社会化模式将会发生改变,比如公司将由一个被称为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去中心化组织运营,从而不需要CEO、不需要管理人员或董事会、股东等。
但总体来说, web 3.0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