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采访了三位微信读书的重度用户,在过去数年间,他们在这款阅读产品中耗费了1149小时、4777小时和13486小时,当然,这一数字还在增长中。
撰文|蓝洞商业 赵卫卫
如何准确定义微信读书?
从2015年上线至今,背靠微信这棵流量大树,微信读书依靠时长兑换阅读权限、组队抽取无限阅读卡等裂变营销的手法,迅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用户。免费阅读和丰富的数字出版内容是其暗藏的法宝。
迄今为止,微信读书只公布过一次数据:2019年底,注册用户数2.1亿,日活超500万,纯出版类用户的日活跃量已超过200万。
这一数据相比流量时代的网文市场并不亮眼,微信读书的高光在于其聚拢了社会的高知群体,当时19-35岁年轻用户占比超过60%,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比接近80%。
数字之外,微信读书用户的独特气质是什么?微信读书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我们采访了三位微信读书的重度用户,在过去数年间,他们在这款阅读产品中耗费了1149小时、4777小时和13486小时,当然,这一数字还在增长中。
前快播总裁李军的朋友圈主要有两件事,一个是推荐微信读书的好书,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跑步运动,在他看来,读书和运动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他在南京发起了线下读书会,靠着读书来拓展社交机遇,增进彼此的了解。
杭州的弥撒是微信读书的种子用户,他在业余时间打理的微信读书书友群,是一种介乎用户和微信读书产品方之间的桥梁。这个社群中,他目睹了三对新人因为微信读书而相识相爱,最后结婚成家。因为书,这种结缘成了更微妙的存在。
一万多小时的阅读时长经常会被奉为为微信读书大神级别的存在,师卜就是其中之一。在过去7年间,他离开体制开始创业,做过在线教育、汽车后市场等诸多创业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微信读书一直是伴随着他财务自由之路的产品之一。
某种意义上说,「颜如玉」和「黄金屋」,微信读书用户们似乎都找到了。
把线上阅读社交搬到南京的线下
李军,帝伯乐人力资源总裁、前快播科技总裁,时长1149+小时
从2018年到现在,我在微信读书累计读完了203本书,主要集中在科技、管理和哲学这三个领域,一般都是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前读。我沉迷微信读书,主要是因为它用起来很方便,相当于把一个书房都背在了身上。
有了Kindle之后,我就很少买纸书了,有了微信读书之后,我一年买的纸质书不会超过10本,我并不在乎读纸书的感觉,更看重的是阅读的效率。经常读完一本书之后,就会在微信读书上点评分享自己的感悟,这部分占到我读过的三分之一。
对我来说,微信读书给我的影响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比如《批判性思维》这本书,让我有了更底层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相对更有深度。读书本质上就是积累更多的思维模型,处理问题就可以搬出一个更适用和更有效率的思维模型。
微信读书扩展了我线上的阅读和社交,而我在南京做的读书会则是把阅读和社交搬到了线下。
从2019年开始,我在南京发起了以商学院同学为主的「柠檬读书会」,宗旨就是以书会友、同学交流、简单纯粹、免费公益。现在我们规模稳定在400多人,不追求规模。
我们每次在线下找一个同学分享一本好书,大部分时间都是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活动大概在30个人的规模。内容不是我们焦点,侧重分享的过程,彼此了解的过程。从中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个人自己。
比如,最近有同学分享了《能断金刚》这本书,是一个获得佛学博士学位的僧人讲如何用《金刚经》的理论去经商和管理,如何实现财富和生活的成功,这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又去重读了《佛陀传》,这修正了我对佛学很多错误认知,也丰富了管理的知识。
我们读书会坚持不碰钱,没有会费,没有罚款,反对红包,不接受现金捐赠,更不搞商业变现。在我看来,读书会不需要靠钱办下去,碰钱麻烦多,没钱能办得更好。
比如我们在线下读书会中,坚持只准备一杯水,没有其它水果、甜点,也不安排各种聚餐。我相信,只要真心读书,自会有同学聚到一起。
柠檬读书会之外,去年我还发起了一个更开放的社群「常习社」,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科技方向,我们鼓励参加的同学之间合作,但读书会本身我们不做商业化。
参加商学院是为了交朋友、找到生意上的伙伴,读书会也是。一个人闷头读书不好玩,参加读书会就会发现有人跟你有共同的喜好,我现在主要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跟读书会的同学有关,比如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读书会的同学推荐的。
读书是会给人积极的变化,以前王欣(快播CEO)调侃说看书只看《故事会》就行了,后来他在狱中三天读一本书,现在在微博上也经常推荐自己读的好书,他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这一点确实很不错。
我们在读书会的阅读群里鼓励大家读书打卡,因为微信读书的内容分享很方便,所以读到一本好书的某一个地方,我们就生成一个电子书签分享到群里。
对我们这些重度用户来说,我可以接受微信读书更高的付费价格,但缺憾也有,一个是有的书想重读却发现下架了,另外一个是在手机和ipad上看书会累眼睛,在Kindle上看分享起来并不方便,缺少一个完美适配的设备。
客观来说,读书和跑步是我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缺少了哪一个生命都不完整,都是为了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而且要不断更新。
我的微信读书社群里,成就了三对新人
弥撒,金融机构授信审批负责人,阅读时长4777+小时
我应该算是微信读书的种子用户,大约从2015年左右开始坚持使用到现在,累计读完了686本书。我的使用场景一般都是早上、临睡前和通勤路上,最近在读的书是《资治通鉴》,每周读三卷,现在已经在读第二遍了。
我是在金融机构负责信审审批,这六年间,微信读书对我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有辅助支撑,让我学以致用。
比如微信读书里有中国法制出版社的法律法规全书,也有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以及各种合同法和专利法,有些书很偏门,都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解决我工作中的问题,给我正向的支撑。
我最喜欢的还是微信读书的搜索功能,可以检索出同一个名词在不同书中出现的频率,这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知识库。
我会看很多行业前辈关于金融并购或投行的书,有一本原工商银行副行长张衢写的书,讲他从一线工作摸爬滚打一生的经历。这样的书已经绝版了,但在微信读书上看完会有收获就非常开心。
中庸书中有云:致广大而尽精微,微信读书是在做一件知识普惠的事情,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边界,让书籍和知识触手可及。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文化的扶贫。
工作之外,我还业余组建了微信读书的用户运营社群,是社群的创始人之一。最开始的初心,我们都是义务劳动,用爱发电,把微信读书当成一个精神家园。
社群从两三百人的规模发展到现在五个大群和几个主题群,一共差不多三千人的规模。成员从事各种不同职业,但以从大学生到步入社畜阶段为主,他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拥抱变化。
我也算是跟微信读书一起成长的,看着它不断迭代。也有阵痛,比如有一次微信读书的听书语音AI架构换了,群里很多人反映,想让原来的声音回来,我们就去跟微信读书产品团队反馈。
也经历好几次微读用户集体「薅羊毛」的事情,比如利用代码BUG可以获取大量书币和无限阅读卡,还有书友利用买书发红包的漏洞,用新人用户领取放大倍数的红包奖励,每当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人性的形形色色。
社群里好玩的事情也有,比如我们经常说:在微信读书中你总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灵魂。你可能因为别人在书中的一句划线产生共鸣,也可能跟远在海外的人在同一本中发表类似的感慨,然后就认识了,那种跨越时间空间相遇相知的缘分是不可求的。
就我知道的,已经有三对新人因为微信读书相遇,其中一对新人现在已经成家,搬去了贵阳生活。还有一对新人,男生辞职去了女生所在的徐州,最后在一起了,看到过他们在朋友圈秀恩爱。
这是微信读书独特的产品气质,社交阅读让阅读者的灵魂不再孤单。这是完全不同于网文类的阅读产品,虽然网文是一种更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微信读书和微信读书的用户还是在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微信读书扎根微信流量的铁王座,受益于此,但也受限于此,或许由于微信产品克制内敛的基因,似乎到现在为止微信读书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点。
微信读书培养了用户「白嫖」的心理,在这里可以免费看到各种电子图书出版物。就跟微信的路一样,微信读书也希望用免费「一统天下」。但现在付费的趋势压力大,很多书都不能免费看了,其实这是来自强势的CP(版权方)的压力。
微信读书的压力其实不是盈利,而是版权方的强势。很多书的下架,都是版权方决定的,而不是微信读书决定的,至于《活着》《百年孤独》等经典IP,也会面临各方垄断性的竞争挤压。
我也跟出版业的朋友聊过,他们对微信读书是又爱又恨,因为微信读书带来的鲶鱼效应,扰乱了既得利益者,现在感觉不得不向顽固的「旧势力」低头。
其实微信读书把费用都花在了买版权上,它赢在了产品、内容生产和运营侧,弱点在于销售端。我之前一直很担心它盈利的问题,所以一直号召身边人成为付费用户,但从免费到付费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直挺疑惑的一点是,微信读书为什么不引入更好的广告利用流量变现。目前得到的答案或许是,微信读书承载的是企业社会责任,就类似于金融普惠是服务中小微企业,阅读的普惠也是互联网企业在「全民书香」时代的责任,即便不盈利也会坚持做。
微信读书让我「财务自由」
师卜 ,自由职业者 ,时长13486+小时
阅读和下厨,是我最爱的两件事。
我一天少则五六个小时,多则十个小时时间都耗费在微信读书上。2019年年末,当时已经累计用了6000多个小时,很多人开始给我发私信,好奇我怎么读这么长时间,还求关注,这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我就把每周的阅读时长排行关闭了。
2015年加入微信读书之前,我就一直是阅读爱好者,每个月读10到15本书左右,主要偏重的是文学类,后来用微信读书主要看的一部分是工具书,一部分还是消遣类的。
2015年是万众创业热潮,我也从政府离职跳出来创业,先后做过知识付费、汽车后市场和海外在线教育的创业公司。
当时,我也是个移动互联网的小白,所以一直在微信读书上看各种互联网技术管理和运营的工具书,包括《从0到1》《创业维艰》《失控》等等,尤其是《失控》里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带给我全新的视角,你再去结合当下的创业项目,就会有非常大的创意。
但读书不会给你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想靠一本书或是一个东西得到巨大改变,这很难的。它只是一个视角,让你去明白这个世界。因为创业有太多的外部条件和不可抗力因素,所以创业的成败跟读书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创业都是日积月累才有结果,而在此之前我失败无数次,有的人失败一次就接受不了了。
我在2018年一度负债很高,但后来运气比较好,在线教育公司卖了,现在一定程度上算财务自由了,主要做一些投资工作。
帮助我财务自由的,一方面是运气好,一方面也是去年和前年买过的加密货币。关于加密货币的知识,也是我在微信读书上读过一些作品,才有了技术层面的支撑。
如果要说微信读书给我的改变,我觉得隐性的改变就是让我在低谷时不会自怨自艾。创业时我面临发不出工资的状况,特别焦虑,甚至有点想破罐子破摔,只能把这些痛苦转向到读书上去化解,现在这种无从下手的状态很少了。
我在微信读书中读过两三遍的书,还是《红楼梦》《活着》《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这些,文学类一直是我的乐趣,还有一些心理学和哲学类的。它们润物细无声,带给我的是内心的强大,从底层给你向上的力量。以前我有点内向自闭,不善于沟通,读书让我自我成长。
用了一万多小时的微信读书,我并不认为有什么一万小时定律,读书是一个很泛的东西,不是重复一个动作,我只能说跟普通读者比起来,我对一些作品有了更多的理解。就文学作品来说,其中对苦难的描述、对善良的颂扬,让我有更好的同情能力,让我对别人的苦难有更大的共情。
阅读是我的习惯,影响身边的人一起读书也是有意义的事。三年前,我组织过一个书友群,每周读书打卡,坚持不了就得退出,从120多人到现在只剩36个人。
在微信读书里,我收获了一些朋友,也见过一些乱相。因为微信读书的社交属性,而用户里很多都是学生,在小圈子功能里就有很多「钓鱼」的。有一个书友,在上面认识了一个人谈恋爱,结果被骗了30万;还有一个女生,前不久在微信读书小圈子里晒出来,她被骗了7500块。
读书是目的,而不是交朋友,从这一点上说,读书最大的好处是精神上的饱满。所以我还是很感谢微信读书,它陪伴了我七年,让我一直「薅羊毛」到今天,我偶尔也会买一些付费书和会员,现在我还有3000多天的免费无限阅读卡。